兵部尚书曹邦辅心中烦闷。
长期以来,曹邦辅和分管兵部的阁老赵贞吉之间有矛盾。
当然,两人的矛盾并非私仇,而是在路线上的分歧。
赵贞吉主张全面进行新军改革,但是曹邦辅认为应该要慢慢改革。
这点在处置剩余的京师三大营上,分歧是越来越大的。
上一次裁撤了京营三大营,赵贞吉依然觉得不够,还想要继续改革。
赵贞吉是经历过嘉靖时期的京营军纪废弛时期的,他当年差点就是死在京师城外,对于三大营十分的不信任。
曹邦辅是从兵部一路升上去的,京师三大营和兵部的联系千丝万缕,有着别人不知道的牵连,而且这幺多士兵如果裁撤,会对京师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曹邦辅一直都坚持要缓改。
两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让兵部在朝廷的位置十分的尴尬。
六部其他衙门,都有阁臣在内阁中替他们说话。
唯有兵部,赵贞吉不仅仅不会帮着兵部说话,还会经常藉故敲打兵部。
比如这一次李如松等武官上书,赵贞吉那边就成了「兵部无能」,这让兵部上下都非常气愤!
可是气愤归气愤,李如松他们方案确实可行。
就这时候,武选司郎中申时行来到了曹邦辅的公房。
「曹尚书,六科遣人过来,提出要兵部驳斥李如松等人的奏疏,再提出一份东北军策来。」
听到这里,曹邦辅怒道:
「六科竟然要让我兵部冲锋在前?我大明的清流没了骨头!」
怒归怒,但是曹邦辅也很无奈。
这件事确实是兵部无能,提不出更好的东北军策,这才如此被动。
兵部这幺多的进士,还不如几个武监生,李如松这份奏疏曹邦辅也认真读了几遍,他最懊悔的就是他们为什幺不是兵部的官员。
申时行皱着脸说道:
「曹尚书,兵部上下都在商议对策,但是目前也没有比李如松等人更好的军策。」
曹邦辅烦躁不安,申时行又说道:
「是不是请那两位大人也上书?」
曹邦辅愣了一下。
申时行说的那两位大人,是驻在宣府的兵部侍郎,宣大总督王崇古,和驻扎在蓟州的兵部侍郎,蓟辽总督谭纶。
这两人也都是挂着兵部侍郎衔的地方军政大员,也算是兵部的人。
曹邦辅本来不想两人掺和进来。
他是在前任兵部尚书霍冀的力荐下,击败王崇古就任兵部尚书的。
上任之后,虽然谈不上对王崇古的打压,但是也在边缘化王崇古在兵部的影响力。
但到了这个时候,曹邦辅想了想,最后还是说道:
「派人向两位总督送信,请他们也上书!」
——
腊月十八。
这场因为李如松上书,苏泽附议引起了混乱还在继续。
如果不是【手提式大明朝廷】还在显示「执行中」,苏泽还以为自己的金手指故障了。
不过实际情况还是和模拟情况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科道官员叩阙左顺门事情没有发生,被吏科给事中严用和拦下来,将事情踢给了兵部。
这一次科道竟然没有唱调子,而是将问题局限在军事业务问题上,这控制住了事态发展。
看来是严用和起了作用。
苏泽想起这个吏科资深给事中,看来这位严给事中是个人才,是能够镇得住科道场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