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帝国历5世纪末,当时的教宗强尼二世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极乐山与硫磺湖之间,还存在一个地方叫做焦土或炼狱。
有善功无信仰的人死后就生活在焦土,审判日时还能复活,就是没法进入极乐山。
无善功有信仰的人死后则要在焦土中赎尽他的罪,然后登上极乐山。
至于无善功或有恶行且无信仰的人,则要先在焦土赎罪,然后被直接丢入硫磺湖(火狱),灵魂彻底湮灭,就连审判日到来都不会复活。
这一套说辞把经文粉刷的相当完美。
唯独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前后两本《福音书》里,对极乐山的描述中都没有焦土炼狱的存在。
于是支持炼狱派的教士开始了拿手好戏,试图伪造经文古书来证明这一点。
然而反对炼狱派的教士也是伪造古书的好手,立刻揭发了另一派的行径。
这个问题差点让教会又一次分裂成两派。
为了弥合这个分裂,强尼八世的下一任教宗兰良七世为炼狱下了定性。
圣父创造的世界是完美的,不可能有错误,就算没有焦土也会有别的,只是我们如此描述它为焦土而已。
也就是焦土存在有可能,但焦土存在有点不可能。
到了这个位置,看似都是在对焦土炼狱的赞扬肯定,可是下半部分却是笔锋一转。
这套玩意儿运行了五百年都状态良好,但在帝国历10世纪初被玩坏了。
当时为了应对血战或者叫血肉王庭的东侵圣战,当时的教皇索尼六世宣布了贩卖赎罪令的法令。
允许无善功的信徒,通过购买圣遗物、赎罪券来获得焦土的免罚权。
所谓“圣风凭借钱,送我上西天”,“钱箱叮当一响,灵魂直上天国。”等讽刺诗都是从这来的。
至于理论依据,就是神圣的圣树连接着每个信徒,所以善功可以共享。
僧侣行了那么多善功,早就够上天国了,都溢出来了。
你有那么多,分点给大家很合理吧?
正好教皇大人需要在世俗保卫信仰,那么弄点先上天国带动后上天国的,很合理吧?
我贵族一生作恶多端,不想死后受罚,那我买点赎罪券很合理吧?
那我贵族都能买赎罪券了,那岂不是只要我在平民身上榨出的钱多于我对平民犯下的罪,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