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杰里.莱因斯多夫的解释后,迈克尔.乔丹表情复杂。
就这个表述来看,杰里.莱因斯多夫做过重组球队的努力,但球队真正解散的真正原因是“更衣室失控”。
这和mj自己的口吻中“球队没有努力过,害我没有机会冲击四连冠”的表述有巨大出入。
mj立刻解释:
“球队本可以在赛季初解决这些续约问题,如果你告诉菲尔、丹尼斯他们,球队为了第7冠会再给他们一年合同,他们会签么?他们会的,我也会签。
可能需要说服斯科特,但如果我们都签了,他肯定也会签的。”
这段解释再次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公牛队,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了迈克尔.乔丹的窘迫。
他好像是在借此吹嘘自己的斗志,强化自己的神格。死要面子说什么98年的自己还非常强大,说什么想要争夺第7冠这种中年男人的自恋圣经。
但根据杰里.莱因斯多夫的说法,和纪录片播出后前队友们的各种抱怨可以看出:mj当年其实已经彻底搞不定更衣室,并不是他一句话球员们就肯定会再次团结一致,他只能被迫无奈的看着王朝解散。
赛季期间,他不可能没有表达过想要四连冠,想要争夺第七冠的意志。
但那支各怀心事的公牛,最终还是选择抛弃了他们的领袖。
公牛队当然得为王朝解散负主要责任,可也并不是mj口中说的“解散全怪球队,我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都回来”那么简单。
这无疑是迈克尔·乔丹“篮球之神”完美光环上一道深刻的裂痕。
他并不完美。
他并不能搞定所有事情。
在迈克尔.乔丹忠诚信徒的叙事里,23号是永恒的、无懈可击的神祇。
他的职业生涯似乎从未遭遇真正的失败,仿佛那六个辉煌的冠军赛季便是一切。
于是,出现了“迈克尔.乔丹职业生涯六个赛季却拿十个得分王”的轶事。
事实就是,mj不是一个完美的个体。
他当然也输过,他并非无所不能,他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三连冠后继续整合球队,就是他无法做到的事情。
而这“力所不及”,恰恰就体现在:在三连冠的荣耀顶峰后,他丧失了那份凝聚团队、续写王朝的能力。
只不过在媒体和粉丝长久以来的宣传下,“三连冠是现代篮球连续夺冠的极限”变成一种公认的认知。
仿佛迈克尔.乔丹的失败并非源于自身不足,而是受制于无形的规则限制。
在此之前,因为没人能做得比mj更好,所以人们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能力。
可现在,当杰里.莱因斯多夫表示他当年其实愿意重组公牛可最终失败,当现在有一个人在更苛刻的规则下即将做到他没能做到的事情时,这个神话开始被动摇。
《最后之舞》的最后一集播出后,耐克的目的达到了。
它将公众的视线重新聚焦于mj那光芒万丈的传奇岁月,aj销量随之水涨船高
前队友们的指责或许是污点,可对耐克的总体战略影响并不大。
然而,一个超出耐克预期的副效应悄然浮现——人们对林奇的四连冠更期待了。
人们很想看看,mj竭尽全力都没能做到的事情,林奇究竟能不能做到。
这个充满宿命感的疑问,已悄然超越纪录片的怀旧光晕,成为nba世界此刻最喧嚣的心跳。
系列赛g4,尼克斯队继续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作战。
这场比赛开始之前,所有人的共识是——步行者队肯定已经放弃了比赛。
可事实并非如此,步行者队很坚挺。
他们不愧是全联盟最坚韧的球队。
这支球队延续下来的球队文化中,不允许他们放弃比赛。
62分之夜后,步行者队的士气确实非常低落。
但第二天,保罗.乔治,这位刚刚在g3沦为璀璨背景板的二年级生反而告诉所有人:
“如果我们真的就这么放弃,那只能说明我们输62分纯属活该!
我们需要让印城球迷知道,62分之夜不是我们的常态。
我们需要让印城球迷知道,也许不是今年,也许不是明年,但我们总有争夺冠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