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26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罗家集镇某处空置民房中,赵安正在一一翻看从朱珪那里取来的各地公文。

他不像朱珪那般迂腐教条,明明有大量空宅可住,偏偏弄个大帐出来,倘若真不许扰民,又何必允许抚标官兵住进民宅呢。

单从这点看,朱珪才是沽名钓誉之人。

这也是清流通病。

屋内还有两个帮赵安整理、收发公文的工作人员,都是老宋从扬州带来的县学童生,一个叫沈逸之,一个叫刘鹏高,前者快三十岁了,后者则二十出头。

清朝童生平均年龄赵安不清楚,不过前世看过一些资料,上面说清朝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三岁。

由此平均寿命推断的话,童生的平均年龄应不超过二十岁,很有可能只有十六七岁,所以二三十岁的童生在科举这条路上属于特别落后的那批,根本就没有前途可言。

就像娄老师如果不是被时任学政的孙士毅破格点入乡试副榜保送国子监,就他那把年纪怕是到死也考不中,更休说成为总督府的“大秘”,实现人生的重大跨越。

如此,沈、刘等科举无望的童生选择跟随宋校长来安徽谋个差事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否则再在县学蹉跎下去,不仅浪费青春年华,到头来多半也是一场空。

毕竟,科举的残酷摆在那。

退一步,纵是叫他们考中秀才又如何?

除非举人、进士全国大扩招,录取人数翻它几十倍,不然只能在科举这条路上挤到死。

而赵安这里却能给他们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表现突出者不经科举就能得官,比起科举来简直是条捷径。

先前赵安已经给扬州府学的马副校长写信,估计这会马副校长很有可能开始“动员”学生了,待赵安署理巡抚的消息再传到扬州,不仅是扬州教育界,乃至整个扬州府、江苏省都要为之“地动山摇”。

清朝开国一百多年来,扬州还没出过封疆大吏呢!

得亏提前把赵有禄父母弄到松江“隐世”,不然赵有禄家的门槛估计都要被踩断。

由于扬州过来的童生之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完完全全一张白纸,对行政事务更是一窍不通,赵安自是不可能让他们立即担当重任,故而给他们安排的工作类似见习员工。

打打杂、跑跑腿、收收发发报纸.待熟悉业务后方能让他们转正。

这会沈逸之就是帮赵安将各地公文分门别类,民政的归民政、军务的归军务、刑名的归刑名。刘鹏高则负责将赵安批示用过印的公文送到最近驿站发出。

外面的雨还在下,且越下越大,赵安数次出屋查看雨势,担心大旱之后会转大涝,因而以署理巡抚名义起草了一份要求安徽各地注意“旱转涝”风险,并提前做好相关防汛准备的文件。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之后继续翻看朱珪批示过的文件,虽说双方立场不同,但朱珪处理政务的能力赵安还是肯定的,因而基本是萧规曹随,不做任何更改便发出。

只有几份文件赵安给扣了下来,都是各地绿营给巡抚大人报捷请功的。

这些捷报可谓一眼假,这游击说斩杀教匪上万,那千总说剿灭教匪数千,几份捷报加一块斩杀的教匪就好几万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