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颁奖现场魏明看到了状态不太好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但是没有看到马丁·斯科塞斯,也没看到坂本龙一和北野武,这一届坎城的竞争还是太激烈了。
一开始并没有颁发主竞赛单元的奖项,首先颁发的是短片金棕榈。
今年的短片魏明也看了几部,发现有几部在刻意模仿《目击者》的拍摄剪辑风格,但是都有些画虎类犬,这次得奖的是一部纪录短片。
接着是金摄影机奖,也可以称为导演处女作奖,主要面向主竞赛单元和一种关注单元,去年魏明就凭藉短片《目击者》在威尼斯破例拿了这个奖,今年在坎城,这个奖还是他的。
「恭喜中国的Mr.Why!」
包同之激动地差点站起来,虽然这个奖去年在威尼斯已经拿过了,但这可是电影长片,跟短片能一样吗,而且《目击者》更多的是被认作港片。
今晚就算只有这个奖他这个副局长都能有个交代了。
紧接着是费比西奖,由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获奖的是老塔的《乡愁》以及.
「《放班的春天》,恭喜!」
魏明没想到刚刚落座又要起身了,回来之后他对包局道:「如果下面还有奖你就上吧。」
下一个奖叫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听名字就知道跟他们没关系,得奖的依然是安德烈·
塔科夫斯基的《乡愁》,他这部电影今年在坎城很受认可。
稍后颁发的技术大奖给了西班牙歌舞片《卡门》,里面的舞蹈编排场景极具观赏性。
最后颁发的是最佳艺术贡献奖,「获奖的是西班牙电影《卡门》和中国电影《放羊班的春天》。」
一个舞蹈,一个音乐,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了。
包局很兴奋,不过刚刚说好让他上台领奖他又反悔了,还是把魏明推了上去,并让新华社的同志赶紧拍下来,这都拍三张了。
这次最佳艺术贡献奖很大程度是因为《放羊班的春天》里的音乐,尤其是最后那一唢呐,也是让外国观众们开了耳了。
魏明在领奖时简单介绍了一下大家好奇的唢呐。
「其实唢呐是从波斯传入中国的,历经千年演化变成了今日的这个样子,并成为了中国特色乐器,传统中国人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它,如果接下来还有机会登台,我愿意为大家演奏一曲。「
电影首映让魏明意识到这部片子里的唢呐曲很吸引外国人,于是他让小姑在巴黎给自己买一把带过来。
看着魏明手里各不相同的三个奖杯和证书,包同之和驻法参赞等人都难掩脸上笑容,有这三个奖在,魏明在国内电影界可以直接封神了,足够媒体吹三天三夜不重样的,对于电影局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功劳了。
一种关注单元昨天已经颁过奖了,接下来要进入正式的主竞赛单元颁奖环节,由评审团的评委依次上台颁奖。
首先颁发的是最佳编剧奖,获奖的是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的《钱》。
这位80多岁的老导演颤颤巍巍上台领奖,他也是本届电影节入围导演里年龄最大的,生于1901年的他几乎可以说是见证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法国为中心到美国为中心的发展进程。
法国评委,摄影大师亨利·阿莱坎很想为这位法国电影的活化石争取更大的奖项,因为这或许就是他最后一次拍电影了。
可惜今年作品质量太强了,之前呼声很高的《卡门》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都没能进入最终获奖名单,再加上评审团主席威廉·斯泰伦对这部电影不太感冒,最终只拿到了这幺一个小奖,这也是评奖阶段的一个重要矛盾点。
亨利·阿莱坎虽然只是一名摄影师,但却是评审团里年龄最大的,是《美女与野兽》、《罗马假日》、《安娜·卡列尼娜》的摄影师,业内地位极高,即便是苏联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不敢跟这位硬碰硬。
接下来颁发的是评审团奖,这个奖也不是常设的,通常是某个评委特别坚持下的妥协产物,算是一个鼓励奖吧。
得奖的是印度名导莫利奈·森的《结案》,他也是印度新浪潮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因为他的共产主义倾向,苏联大导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坚持为他争取到了这个奖项。
不过谢尔盖想要的太多,他既想要印度的莫利奈·森拿奖,又想要本国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不拿奖,这是本届坎城评审团之间又一大矛盾点。
两个开胃小菜过后就是演员奖了,首先是最佳男演员,魏明瞅了一眼李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