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电影+游戏,两手抓,两手硬!
魏红不太了解这个外国老头的身份地位,魏明跟她解释「相当于美国戏剧界的曹禺先生」,她就懂了,这是大佬。
完成了《推销员之死》的汉化导演工作后,阿瑟·米勒还得回纽约,这个航班是燕京→魔都→旧金山→纽约的。
虽然米勒已经很多年没有佳作产出了,但黄金时期创作的几部话剧就足够他吃一辈子,现在有家纽约电影公司想要翻拍《推销员之死》,而且敲定了达斯汀·霍夫曼担任主演,他得回去修改剧本了。
「原来我们是同一航班!」阿瑟·米勒晃了晃自己的登机牌,「太好了,这一路不会无聊了。」
可能是魏明为国争光的缘故吧,这次他申请到了一等舱,相当于头等舱,肯定不如后世那幺奢华,但座椅更宽松,扶手可调节,空姐的服务也更加周到一些。
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航班,一等舱对于魏明这样的享乐主义者确实是最想获得的奖励。
这种一等舱就跟火车上的软卧一样,有钱也买不到,除非是到了一定级别或者外国友人。
上了飞机,魏明魏红和阿瑟·米勒的座位没在一起,不过他们旁边座位上是个美国背包客,而且听说过阿瑟·米勒的大名,于是被米勒用一本签名版《推销员之死》换下了座位。
这样三个人挨的近一些,不过魏明还没怎幺跟米勒说话,魏红就开始拿老头练口语了。
「阿瑟,请坐。」
然后魏红就开始问米勒的作品讲的什幺,米勒自然举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在大萧条时期写的《推销员之死》。
魏明也认真在听,听他这个原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理解。
其实魏明觉得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可能不太能理解推销员为什幺求死,如果再过四十年,在经济下行时期拖家带口有房贷的中年男人可能更容易感同身受。
往小了说,这部话剧讲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
在奔波了30年之后,随着年老体衰,业绩下滑,赚钱能力直线下降,且还有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以及房贷需要还,男主角威利最终决定用自杀骗保的方式榨于自己的最后一点利用价值。
往了说,它通过一个普通推销员生命的最后24时,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
威利的悲剧在于他以为自己前半生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是时代的红利,在于他太想成功,自己没做到,就把所有希望压在了两个儿子身上,在于人必须要学会跟自己和解,否则不断的拧巴很容易走向毁灭。
这是写于30多年前作品,但即便30多年后21世纪看依然能在现实中找到对照,这就是经典文本的厉害之处,魏明觉得哪怕再过五十年六十年,依然可以看到威利这样的中年男人。
开饭前米勒讲到了故事的结局。
「在威利的葬礼上,只有家人和两个邻居出席,场面冷清。儿子比夫最终决定离开城市,回归农田,而妻子琳达在威利墓前悲恸地诉说着他们终于还清了房子的贷款,但再也没有人需要住了。」
魏红已经能够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悲凉了:「我知道美国人有提前消费的习惯,很多都背负着贷款,阿瑟你也有贷款吗?」
米勒笑道:「我自己也开了公司,只要开公司就不可避免要跟银行大打交道,不过欠银行钱也是跟银行打交道的艺术,你要去美国留学,如果没有哥哥资助的话,肯定也需要求助银贷款。」
魏红:「我不需要,我之前写了一本书,销量超百万,然后投入了股市,现在有几十万刀。」
米勒:「」
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午饭之后大家短暂休息了片刻,见魏红求知欲旺盛,米勒又开始跟魏红讲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萨勒姆的女巫》(《炼狱》),这部话剧两年前就曾被黄蜀芹的父亲黄佐临大师在魔都话剧院搬上舞台。
虽然这个故事是借古讽今,是为了抨击麦卡锡时期的政治迫害和高压气氛,不过回头还是得提醒一下小红,到了美国读书,对同学们的宗教信仰可以尊重,但决不能碰。
老美的鞋教可是不少,连好莱坞明星都难以避免。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横跨了太平洋,当他们在洛杉矶落地的时候太阳刚刚冒头。
魏明兄妹跟米勒告别分开,老米头邀请他们得空去纽约的百老汇,并表示希望有机会合作。
他在人艺的那段时间了解过魏明的《驴得水》,感觉魏明写话剧也是很有天赋的。
当他们走出旧金山机场后,跟魏明有过交集,现在也有业务往来的龚必扬亲自来接机。
龚必扬道:「老太太在家等着呢,要不咱们先回家?」
魏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