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当所有单位同一时间冲起来的时候,终于有了一点「钢铁洪流」的感觉。

但凡士气没那幺高的部队,在看到这幅场景,自己就溃散了。

「冲!!!」

「为了『教父」先生!」

「为了胜利!」

28辆坦克组成的2坦克连冲在最前面,跟在它们后面的则是3个机步连,指挥车则在阵型中间偏右的位置进行协调。

为了保证冲击力够强,为了保证步坦协同,这样的看似最简单的配置,实际上是效率最高,作战能力最强的。

步兵在步战车上和下车时,与坦克的步坦协同阵型也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米尔顿的士兵在强力的训练,以及多次实战中,已经逐渐学会真正的步坦协同。

许多从军校出来,「纸上谈兵」的军官,也逐渐摒弃了许多曾经的旧理念。

比如这次的排兵布阵,如果按理论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让2个坦克连在前方突破,3个机步连在后方跟进就是最佳布局。

按理论来说,一个坦克连带一个机步连,分在阵型两翼,中间偏后再走一个指挥官亲自指挥的机步连才是最好的阵型一一对称、平衡、高效,而且指挥官只需要和左右两翼的指挥官沟通即可,非常方便迅速。

理论上最高效的指挥控制结构,非常平衡有利于战斗力最大化的高效战斗阵型,看起来应该是最佳方案。

能够开始提这些事情,说这些问题,说明米尔顿的军事学校已经初具成果。

然而,在实战中,军官发现这所谓理论上的最好框架,实际上真正打起来,会在暴露出诸多想像不到的问题。

实战中,有一个最最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军衔,以及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其实在战术目标上,是有冲突的一一坦克和步兵都互相需要掩护,而身在不同的队伍里,军官的思路就会有所不同。

这并不是贪生怕死,故意要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部队,而是不同兵种思路的差异。

如果按理论方法,坦克连和机步连的连长军衔相同,却又在战术上有理念冲突。

这样当两者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作战效率一一因为指挥官本人并没有那幺绝对的控制权。

就算抛下军衔,很多战报上也能明显看出,机步连和炮兵部队的配合更加好,和坦克部队的配合就是相对别扭一些。(注1)

不少人分析的结论就是,炮兵和步兵在战术理念上,是相契合,是互补的一一步兵们在合成作战时,甚至很乐意让炮兵作为指挥。

可这有什幺道理可言吗?这有什幺理性可言吗?

没有道理可言,但对于军官来说,既然这种现象客观存在,那就必须纳入考虑。

这就是「纸上谈兵」和实战的区别。

当然,米尔顿已经有意在按合成部队训练协调这些单位,这样奇怪的,足以影响理论最佳战斗力的因素,也正在一点一点被消灭。

这也是米尔顿士兵士气这幺高的原因一一只有打过仗才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轰轰轰·——

「.....」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