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超乎预料的编制(7月2600月票)
硅谷将这次会议称之为移动资讯时代的开端。
唐文仅仅将未来掀开一角,就向他们展现了移动网际网路生态的无限可能。
实话实说到现在PC的普及还没有做到根本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即使在老米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象征,但归根结底一一是门槛太高了,接触的群体太少。
现在的电脑可不是傻瓜式操作,绝大多数用户用的其实是彩色DOS系统,记不住指令压根什幺都做不了,电脑只有在专业领域经过培训后才能发挥显着作用。
MDA显然颠覆了这些,它的用户群体一开始就直接下沉到底,这意味着毫无门槛的市场,资本当然看得见其中的潜力。
MDA联盟内的科技巨头被唐文卓越的远见和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投资方则更在乎其潜在的盈利面,至于联邦当局也愿意为这种跨时代的全新社交方式投资。
第二场会议时唐文为了验证自已的猜想,提出制定MDA基本规范,从CPU算力、架构、
通讯协议、数据输出接口等等。
这个时代的硬体架构还没被兼并到几乎只剩下X86和ARM,几乎每家厂商都有自己的架构,本子甚至还有自己的全套电脑产业链,从架构到晶片到系统一应俱全。
经过了反复的试探和商,MDA联盟决定共同以功耗低的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为硬体基础,但各厂商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基本与当前的掌上电脑路线相符。
其他例如内存类型、存储方式、总线协议等也基本套用当代流行配置,又规定了最低拓展接口数量等等。
硬体部分达成共识很快,但到了软体联盟内部就一片混乱:
微软直接表示使用专门开发WindowsCE通用平台,结果立即遭到大量反对,像IBM、惠普、戴尔、摩托罗拉之类大厂都有各自的独立系统,甚至苹果也认为winCE系统太烂。
经历了长达三天的谈判,最终系统方面也没有达成共识。
大会在唐文的忧心(存疑)中只得允许各厂商独立开发系统,那软体自然也得各自一套。
唐文仔细数了数,发现未来至少会有7到10种不同系统的MDA。
这真是太棒了。
通过持续四天的高强度会议,第一代MDA的性能规范已经出炉:
-CPU使用RISC指令集,并全面给予32位开发以面向未来;
-通讯使用的WIFI基带直接一步到位支持5Mbps下载速度,采用2.4G频段;
一搭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电子陀螺仪以实现手持方向校准,内置GPS晶片;
一必须配备彩色屏幕:
-必须使用全图形操作窗口以便入门学习;
-搭载非易失性存储器(此时大部分掌上电脑没有永久存储器(即存储器,断电后就丢失数据));
-搭载全字母键盘或支持手写;
一需便携到能轻松揣进口袋;
-搭载1万像素以上摄像头,可上传图片(非强制标准);
-开启背光下使用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非强制标准);
亲自参与完标准制定后唐文已经明白第一代MDA至少领先时代2至3年,也许可以想办法搓出十几台吗,但肯定不具备量产可能,至少千禧年之前都困难重重。
然而这还是他稍微压制的结果,一堆科技公司还嫌弃不够想继续加码呢!
唐文只能被迫又制定一个第二代MDA标准,随意扒拉了一些初代功能机的参数写上去才让所有人满意。
制定完MDA标准和指出下一步方向后,联盟内的厂商就赶紧埋头搞机,都打算一鸣惊人改变时代。
然而唐文却没有空闲,直接被肯纳德拽去花生屯,说什幺大统领要求他在那里再召开一场关于WIFI的会议,规范试验用的通信基站标准以及将试点区域确定下来。
MDA联盟并未将会议内容藏着掖着,而是将其归纳总结,和MDA一二代标准一起广而告之,在媒体上大肆宣传。
毕竟这个时代MDA联盟基本就代表了整个网际网路和技术前沿,压根不怕其他同行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