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33章 营销学的极致

与一楼门口喧闹的媒体和围观人群不同,银行大厅二楼,俨然是另一个世界。

水晶吊灯投下温暖明亮的光晕,悠扬的古典音乐在空气中流淌。

政客、银行家、以及从市井中拼杀出来的新兴商人手持香槟或红酒,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脸上挂着程式化却又不失热络的笑容。

光影交错间,不同派别、不同背景的人似乎暂时搁置了立场,共同沉浸在这场难得的社交盛宴中。

然而,若要论心情最复杂的,莫过于那些受邀前来的西方银行家们。

对于远东国际银行的底细,他们心知肚明。

前脚才刚从他们这里联合贷出了一百五十亿卢布的巨款,后脚就成立银行来和他们抢夺储户和市场,这让他们心里如何能痛快?

几家规模较小的欧洲银行代表,脸色明显有些阴郁。

不过,像花旗的威廉士、摩根的负责人,以及瑞银的海里克等顶尖银行代表,却显得气定神闲,甚至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淡然。

无他,只因双方瞄准的业务层面截然不同。

在远东国际银行筹备期间,威廉士等人就与秦远有过深入交流,很清楚这家银行的定位。

主要就是为远东集团自身的国际贸易、遍布苏联的倒爷群体提供结算便利,以及用高息吸引那些被国有银行低利率和西方银行高门槛挡在外面的普通苏联市民。

说得直白些,是做「下沉市场」和「内部生态」的生意。

而他们这些老牌西方银行,服务对象是苏联新兴的资本家、手握外汇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渴望将资产转移海外的特权阶层。

这是两个几乎不相交的赛道。

更何况,他们几家核心银行手中还握有远东集团约5%的股份,从某种意义上说,远东国际银行也算是「关联企业」,它的成立与壮大,未必全是坏事。

「海里克,你说这开业第一天,会有多少不怕死的来开户?」威廉士抿了一口红酒,语气带着些许戏谑。

海里克推了推金丝眼镜,淡淡一笑:「来一家中国人开的银行存钱?恕我直言,威廉,在金融这个领域,中国人……懂得如何建立信用和管理风险吗?」

他话语中的轻蔑毫不掩饰。

「哈哈,说得也是。」威廉士笑着摇晃酒杯,「不过我也听说,这位秦先生为了开业造势,可是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进行宣传。那些走街串巷发放传单的中国人,阵势不小。」

海里克点点头,不以为意:「营销做得再热闹,也动摇不了基本盘。」

「莫斯科市民的钱,要幺塞在自家的床垫下,要幺存在莫斯科国立银行这类国家银行里求个安稳。」

「而那些稍有资产和见识的人,首选自然是我们。谁会放心把身家性命交给一家初来乍到的中国银行?」

就在他们悠闲品评之时,楼下大厅的剪彩仪式已然结束,进入了媒体提问环节。

现场的记者人数比刚才又翻了一倍,长枪短炮对准了台上的秦远。

而参与典礼的嘉宾阵容,也在不断刷新着记者们的认知。

伏尔加厂长卡丹尼科夫几乎发动了他所有的人脉,带来了工业体系内的一众实权人物。

他背后的「劳动集体联盟」影响力巨大,几乎覆盖了苏联各地的骨干工厂。

而别列佐夫斯基同样不甘示弱,与他交好的新兴私营企业主、贸易商济济一堂。

一家中国人开的银行,竟能同时得到苏联传统工业体系和新兴资本力量的双重支持,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新闻点。

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抛出了问题,声音嘈杂:

「秦先生!劳动集体联盟是苏联最具影响力的工业组织,卡丹尼科夫厂长等人的到来,是否意味着远东国际银行即将与联盟达成深度合作?」

「秦先生,我们听闻前段时间十国银行给您批了一笔一百五十亿卢布的贷款,请问这笔钱会用在哪里?你觉得远东集团值得这幺多资产吗?」

「对于远东集团在莫斯科的崛起,您认为,未来还会有类似的企业出现吗?您对于莫斯科这座城市,有什幺评价?」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