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若想分一杯羹,要幺付出高昂代价从巨头指缝间求食,要幺,就只能寻找新的、未被完全掌控的突破口。
秦远虽然是中国人,但是远东国际银行却是挂名在伊莲娜之下,而且还得到了莫斯科国际银行的持股支持。
自然而然成为了许多后来者眼中绝佳的「跳板」和「合作伙伴」。
这其中,尤以姗姗来迟却又野心勃勃的美国富国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态度最为热切。
而这对于秦远而言,无疑是意料之外的契机。
过去他向海外转移资金,进行抵押贷款,多是通过花旗银行作为中间人进行操作。
现如今,随着远东国际银行的崛起,花旗早已将其视为潜在威胁,双方关系虽未彻底破裂,但最初的蜜月期已一去不返。
富国与兴业在国际银行业的地位与花旗旗鼓相当,若能达成合作,将为远东集团打通新的国际资金通道,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更何况,这两家比秦远更着急。
他们刚摩拳擦掌准备在苏联大干一场,一纸来自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内部公约,如同冷水浇头。
该公约规定,将各国银行向苏联政府进行贷款的权力收归国有,严禁任何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旗下银行向苏联进行贷款。
目的为何?
自然是想要利用贷款问题,对即将成立起来的新一届苏联新政府讨价还价,换取到更多的在苏利益。
现如今的苏联所暗藏的利益,是个人都能看到。
无论是各种矿产,还是仅次于海湾地区的石油储备。
都让那些矿业财团、石油公司眼热不已,一个个都跑来想着通过银行的渠道,在苏联分一杯羹。
这种发生在殖民地时代的金融把戏。
如今,竟然发生在了1991年,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身上重演。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不过,这道禁令针对的是对苏联政府的贷款,对于在苏的非政府机构,尤其是像远东集团这样背景复杂、潜力巨大的「民营企业」,并不在其中。
瞬间,秦远和他掌控的金融命脉,价值倍增。
八月底的十天里,兴业和富国银行的尽职调查团队像梳子一样,细致地梳理了远东国际银行乃至整个远东集团的资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