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想到这些都是虚数、都是成年老帐!
结果他第二天就拿着这题本在朝会上发飙。
还言之凿凿什幺为何不提前预判、为什幺没有全面统计……
结果这郭允厚只用三天便把京边银例梳理得清清楚楚,可见这些事情人家是早有腹稿了。
那当时这些人看他不就像看傻子一样?
完蛋,穿越不到一个星期,直接原地社死……
朱由检呆呆站在原地,一张脸不自觉也涨的通红,大拇指在靴子里用力扣地。
一时之间,小朱和老郭两个人,全都满脸通红,相映成趣。
哎,很抱歉这一章没有按时发。
主要是我查验史料去了,修改了上一章一些数据。
又因为上一章作者的话满了,所以写这一章。
——
第一,京营不需要180万两白银,京营是领粮食的,即400万漕粮和京畿的本色粮食。一般1石/月,选锋2石
朱世巍估计是看到明实录这句:「三百三十万之应解京者,甫一解京,而先有一百八十万之支也」,就认为180万两是用在京营身上了。
这种民间学者真的治学不严谨,受不了,害的我浪费一天时间。
——
第二,补充查了一下节慎库、常盈库的岁入,以及现在大概还剩多少钱,完善一些世界真实性。
——
如果对数据感兴趣可以重读一下上一章,抱歉抱歉,鞠躬道歉。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查仔细
——
关于本章,我发现明实录、崇祯长编里,这些巡抚、太监真的很喜欢用这种说法,动不动就某某地xx个月没发粮了。
我感觉这似乎是一种夸大危害的通用做法了。
因为按照事实逻辑来说,如果要让士兵「活着」,重要的不是发过去欠了几年的军饷,而是保证今年军饷能到位。
这样以前的可以慢慢处理也不迟。
这个是我自己想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p.s这张没按时发很抱歉,也没脸求啥追读了,sorry sorry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