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不过这部电影的诞生,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

1981年,文化部的一位干部偶然看到了一本某抗战名人的自传式回忆录,被书中描述的血战台儿庄的场景深深震撼,

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一幕,让这位大佬动了心思。

然后这位干部就找到了一位好友,创作出了《血战台儿庄》的剧本,并发表在1983年《八一电影》第4期上。

但这剧本在创作出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人问津。

毕竟在八十年代初,人们思想观念虽然与前些年有了不少的变化,但对于过去很多事情的评判,仍不可避免地趋于保守。

一直到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执导拍摄过《地道战》的杨姓导演,看到了《血战台儿庄》剧本后,才打算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但计划报上去以后,八一电影厂的负责人考虑到社会影响,并没有及时作出决定,

甚至后来内地对果军正面抗战已经有所宣传,《人民日报》上也刊载了《台儿庄光照人间》的文章,但他们仍旧犹豫不决。

电影厂这些人的谨慎态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当时电影的宣传力度太大了,在娱乐模式单一的时代,一部电影的上映,几乎可以做到“全民皆知”。

后来到了八五年三月,还是桂省电影厂果断决定,了3000元的高价,从那两位作者手上买下了剧本版权。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后来为了影片拍摄,桂省电影厂还找到了台儿庄战役的某个参与者,当时防守枣庄地区的九十三军军长李仙州。

当电影厂说明自己来意以后,在战争年代见惯了修罗场面的李军长,都惊疑不定不敢置信,由此可见这部电影在当时有多么大胆。

只不过这种冒险,也换来了很大的回报。

在电影上映之后,统占部的大佬都做出正面评价——这一部电影,顶得上我们数年的统占之功。

海峡对面的某人,也随之松口,同意了老兵回家探亲的强烈意愿,为以后台资工厂在各个特区雨后春笋的出现,打开了限制。

。。。。。。

李野考虑数秒之后,终于抬头问道:“肖主任,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拍摄《烽火逃兵》,又准备什么时候上映?”

肖主任道:“我们想尽快开始拍摄,争取明年上映,当然我们需要尽早的拿到剧本。”

李野明白了,现在是一九八五年五月,桂省电影厂现在也就刚刚买下剧本,可还没到投拍的阶段呢!

那么如果京城电影厂现在开始筹拍《烽火逃兵》,到时候谁先第一个上映还未可知。

李野缓缓点头:“那我考虑一下,尽快给你们回信吧!”

肖主任愣了愣,然后也点头说道:“那就尽快吧!早一天拍摄,也能早一天上映。”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