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想减肥的年纪,碰到了最给力的福利,家人们谁懂啊~”
“喝完一杯,还有三杯,喝不完,根本喝不完~我怀疑老了我会得尿病~”
“急急急!哪位大神能整理下最全的攻略,感觉损失一个亿!”
也有人发出质疑:
“国外造车造火箭,咱们科技巨头的钱全用来搞外卖和酱香科技?还能不能有点出息!”
“不是,这行当真这么赚?为啥阿里跟飞蛾扑火一样往里冲?看不懂!”
不久,一向崇尚“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的《36氪》刊发深度文章《诱饵与钩子》,犀利剖析互联网巨头为何痴迷外卖战场。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外卖是仅次于社交与通讯的第三大高频行为,甚至可以说,其用户黏性与使用频次几乎无可匹敌。
与以“月”或“年”为单位的旅游消费、或以“天”为间隔的线上购物不同,“吃饭”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刚性需求,它深入日常,不可替代。
也正因如此,当互联网巨头察觉到原有app用户增长即将见顶,它们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更高频的流量入口,以维持日活跃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
外卖,正是在这片几近饱和的红海之外,再度受到重视的流量池。
而随着技术能力不断升级,外卖业务所沉淀的数据维度也愈发丰富:它包括用户的饮食偏好、消费水平、实时位置、商户运营状况、区域热力分布等等。
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琐碎无奇的信息,在巨头眼里,却是无价之宝。
它们能支撑精准广告系统——知道你爱吃什么,便推荐相应的餐厅、零食甚至厨房电器;
它们可赋能金融信贷业务——掌握商户流水,就能更放心地为中小商家提供贷款,例如蚂蚁贷、美团生意贷;
它们还可反哺战略决策——清楚什么区域、什么品类正在爆发,就能更精准地布局线下门店、优化仓储物流。
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对症下药”。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高频的外卖服务吸引流量、建立信任,再逐步向这些用户渗透高利润业务,如3c数码、酒店旅游、金融保险等。
普通大众看到的是“百亿补贴”,是“三百亿加码”,是薅羊毛的狂欢——免费奶茶、低价外卖、近乎零元的日用品;
而巨头眼中,从来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场战争的终局。
它们真正投资的,是未来十年自身在互联网格局中的话语权与生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