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定是用意深远的谋国之策!」

「现在,御史台都不监督、弹劾宰执了,岂不是相当于自断一臂?」

「父皇在时,就一直教诲儿: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祖宗深思熟虑之政,绝不可弃之不用,不然社稷便有倒悬之危!」

这已经是赵煦第N次,提起了『父皇教诲儿:大小相制,异论相搅,乃祖宗制度!』。

这既是赵煦在表明心迹——我是崇尚祖宗之法的。

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对两宫植入这个概念。

以此来防止,两宫如同他上上辈子般,听信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辞,结果把朝堂搞成了某些家伙的一言堂。

两宫听着,都是点头。

特别是向太后,摸着赵煦的头,说道:「六哥所言甚是!」

「娘娘觉得呢?」

太皇太后道:「官家所言,老身以为甚好!」

「御史台就该监督宰执大臣,不可叫人一手遮天!」

由此,达成了统一意见。

赵煦却在这个时候,忽然问道:「母后,儿对这个大臣弹章后面所言之事,有些费解……」

「缘何他会说,儿在宫中看《字说》,便是不对?还说御史台不能匡正,也是大罪!」

「难道《字说》有问题?」赵煦装作思考的样子,然后就摇摇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父皇在福宁殿中,留下的《字说》足有好几本!而且,好多书上面,皆有父皇的御笔亲批和注解!」

「父皇圣德,岂会看一本有问题的书,还对其注解、赞赏?!」

两宫听着,面面相觑。

这个事情棘手就棘手在这里了!

大行皇帝,在熙宁时代对王安石,既视为知己,也视作老师一样。

所以,王安石第二次拜相的制词之中,就有一句:遂周岁历殊拂师瞻!

这几乎是公开的说,以师傅视之了!

元丰时代,虽然王安石已经不在汴京,隐居江宁,但,任何人只要在君前攻讦/诋毁王安石,依然很容易引发雷霆之怒!

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很难和官家(六哥)讲清楚!

两宫都已经问过大臣了。

文彦博、张方平、孙固,都先后上书,谈论了这个事情。

元老大臣,一致认为——主上年少,虽天性纯圣,然不可贸然言王安石之事!

原因很简单。

他太聪明了!

现在,贸然对王安石攻讦的话,万一官家自己一个人去琢磨,琢磨出点什幺东西来。

一旦不幸,让他觉得王安石有道理。

那幺将来,必有灾祸!

所以,不可轻举妄动,最好,等官家再大一些,再尝试慢慢的和他说这其中的利弊。

简单来说,就是拖,拖到官家长大,有了足够的心智,可以真正分辨善恶利弊。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