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坐在两宫中间,看着手上的辞表。
「蔡相公,真是高风亮节……」赵煦感慨着:「若国家大臣,皆如相公一般,公忠体国,知进知退,何愁天下事不昌盛?」
两宫都是露出笑容。
和赵煦上上辈子不同,这一次的蔡确,没有做联络殿帅逼宫的事情。
于是,也就没有为了自保,而到处宣扬先帝驾崩前后,特别是立储前后皇宫内外的事情。
自然也就不会恋眷不去。
这一次他的辞表上的干净利落,一连三表,坚决表达了自己辞相出知的意图。
「六哥,依故事,宰相出知,当授观文殿学士……」向太后在旁边提醒着:「蔡相公是先帝股肱,也是有着拥立从龙之功的重臣,若是外任,犹当加宫祠官以彰显皇恩浩荡……」
赵煦点点头:「多谢母后提点!」
于是,便开始提笔给蔡确写出知任命。
随着他的笔一字一划的在纸上写起来,两宫都带着笑容在旁边看着,向太后更是满怀欣慰和自豪的一边看,一边念起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润国公臣确,可,特授观文殿学士、集禧观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几乎是完美的天子旨意。
无论文字、格式还是用词,都是优秀。
「官家之聪俊,真是千古罕见!」太皇太后赞赏着。
向太后更是充满自豪:「我儿必可光大祖宗基业为我朝圣君!」
请赵煦来给蔡确写除授文字,这自然是向太后的主意。
向太后现在巴不得赵煦赶快长大,然后亲政,再给她生一堆的皇孙公主。
赵煦的表现,没有让她失望。
于是,向太后心中,开始有了想要让赵煦更深入的参与朝政的心思了。
这样想着,向太后就问道:「六哥,蔡相公出知,去何地为好呢?」
这个事情,其实能选的也不多。
一般来说,宰相出知,只要不是贬黜,就是那几个地方。
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扬州、河中府……
蔡确现在能去的,也就是应天府和河中府还有扬州。
因为其他地方都有元老占了萝卜坑。
赵煦却是想了想,答道:「母后、太母,我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恰不恰当……」
「嗯?」
「我听说,古人云:富贵不归乡,如同衣锦夜行……」
「不如,给蔡相公一个恩典,让他可以回家乡,做一年父母官……」
两宫都皱起眉头来。
赵煦却还是要说:「就一年而已,只是让其风风光光,接受家乡父老的拜贺。」
「这也是为了褒扬元老,优容宰相!」
「若是觉得不妥,可以不给其民政之权!」
大宋实行的是流官制度,一般官员都不会在本地任职。
当然了,也有例外。
譬如韩琦晚年,就是判相州事。
不过,那是因为韩琦已经半退休了,也基本不管民政。
现在,蔡确明显正值壮年,这个事情确实很犯忌讳。
可赵煦有他的想法。
两宫却不太明白了,不给民政之权,给什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