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就更不要说,崔台符回朝所带来的其他影响了。

所以,吕公著是必须得感谢文彦博的。

文彦博笑了笑,脑海中却回忆起了在福宁殿东阁书房御前对奏的景象。

“太师言之有理,却是朕思虑不周了……”

“只是,敕书已经发出,知潞州崔台符应该已经在上京的路上了……”

“为了体面,也为了保全这位大臣,朕只能给其安排一个新差遣了!”青涩的少年官家,侃侃而谈

“太师!”他忽然看向文彦博。

文彦博连忙低头:“老臣在。”

“太师方才不是说,这位大臣在刑统上的造诣,当代能出其右者,不过五指之数吗?”官家问道。

“诚如老臣所奏。”

“这样啊……朕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国家今乏明法之士……朕早欲拜一当代明法大臣,以掌律学!”

“如此,便拜知潞州判律学,以掌国家明法教育,为表郑重、重视,特擢直龙图阁……”

“太师以为如何?”

文彦博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拜道:“陛下圣明!”

回忆着这个,文彦博嘴角的笑容更盛了。

因为他感觉,很可能,让崔台符去执掌大宋律学,才是少主最初的意图。

所谓的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障眼法。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对吕公著道:“左辅尽快举荐新的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吧!”

“免得夜长梦多!”

当今天子,有个习惯。

一旦他发现某张牌毕竟好打,那他就会一直打下去。

借此拿捏群臣,让大臣们只能服从他的意志,偏还挑不出错来。

因为他在办之前,是争取了绝大多数人的同意的。

哪怕这种同意,多多少少带着裹胁、胁迫的味道在里面。

可是,对帝王来说,能在做事之前,先得到绝大多数朝臣同意、支持,至少是保留意见的支持。

这已经是很难得了。

千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这样的帝王。

所以,不少士大夫们,吹捧那位少主‘有成王之风、先王之德’,还真不是瞎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