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事实证明,周围的环境确实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算是李正吉这种根本不用担心的人,他也开始看起来《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倒背如流的书了。

虽然自己记得,但是看到其他人都在努力的时候,自己不努力好像就不正常。

只有方言还是那样松弛,好像一点不受影响,甚至像是放弃考研的人一样。

但是谁要这么认为,那他就真是傻了。

大家都知道方哥是过目不忘的。

于是时间就在这种氛围下进入了五月。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三月二十五。

放假。

同时今天也是小张的大喜日子。

方言一大早就和自己媳妇儿到了小张住处。

同行的还有同样收到邀请的大姐夫和大姐一家。

小张是市局的技术警察,住处是市局分配的筒子楼宿舍,位于胡同深处的红砖灰瓦建筑群里。

这种典型的1950年代苏式公寓,每层走廊狭长如匣,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竹帘或布帘,遮挡着不足三十平米的空间。

大姐夫其实也分到了一套这样的筒子楼宿舍,原本两口子是打算搬出去住大。

但方言没同意,一来屋子实在太小,正义和明珠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四口人挤在不足三十平米的空间里愈发局促;二来姐夫工作繁忙,大姐也在学校住校,一周难得有几天团圆,两个孩子几乎全靠方言他们帮忙照料,搬出去后反而更难兼顾。

思来想去,方言索性让他们打消了搬家的念头,继续在方言的四合院前院房子里,虽说之前老娘说不能让大姐一直住着,但是相处这么久时间,方言对大姐和大姐夫的人品还是知道的。

正义和明珠也是乖巧聪明,不是那种熊孩子。

所以就这样住下了,方言甚至还想着到时候在附近买几套四合院。

到时候拿来放车什么的。

反正最近的钱是越来越多了。

今天霍家刚把一万美金打到方言香江的账户上,加上上个月的一万,现在境外账户里就已经有两万美金了。

方言甚至想着,以后要不要在香江买个楼当包租公……

拿着给小张的新婚礼物,方言和大姐夫走在前面,朱霖和大姐还有正义明珠在后面。

今天的婚礼就在小张的住处办。

上到三楼。小张他的婚房在三楼东侧。

一上楼就有人认出了方言和大姐夫。

对着他们招呼。

这些都是技术科的同事。

“方教官!快进屋坐!”大家看到方言来了表现的也是相当热情。

推开斑驳的绿漆木门,正对的是不足十平米的堂屋,墙面刷着泛黄的石灰水,屋顶悬着一盏带铁罩的白炽灯,灯泡上还缠着过年时挂的红纸条。

右手边是用木板隔出的卧室,一米二的木床靠墙摆放,床上铺着供销社买的“囍”字被面,被子迭得四棱见角,压着两条印着牡丹纹的新毛巾,这是结婚前一天,小张特意去百货大楼排了两小时队抢购的。

和方言当时的婚礼不一样,他和孙小莲的婚礼很简单。

这里的厨房和卫生间是每层楼共用的,小张在走廊尽头支了个蜂窝煤炉,铝锅里正炖着红烧肉,香气混着煤烟味飘进屋里。

他们家还有些饭菜,还在其他家里的灶台上炖着呢。

这地方小,大家就是互相帮衬才行。

正义和明珠看着眼前这一切,眼里满是稀奇。

之前在蒙古包里住,后来又住到四合院,现在还是第一次到这种筒子楼。

要不是方言这个舅舅的话,他们这会儿确实应该住在这里了。

其实说起来这里还是不错的,至少条件比孙小莲家里好多了。

大姐和朱霖开始打量这间新房。

墙角堆着半袋白面和几捆柴火,旁边的竹筐里装着搪瓷盆、铝饭盒,还有个用报纸包着的暖水瓶,这是小张买的“大件”。

堂屋墙上贴着两张泛黄的《人民日报》,中间用米糊贴着个大红“囍”字,“囍”字四角各缀着枚五分硬币,寓意“四平八稳”。

窗户玻璃上贴着用红纸上剪的窗,笨拙的“鸳鸯戏水”图案是照着年画临摹的,左下方是苍劲的毛笔字写着“永结同心”,看起来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唯一的家具是张五斗柜,上面摆着台红灯牌收音机,正播放着民乐,收音机旁是两人的结婚照。

小张穿着警服,新娘孙小莲梳着齐耳短发,两人肩并着肩坐在照相馆的布景前,身后是天安门城楼。

小张今天也穿着警服,胸前别着的红绸,碗口大的球上缀着“新郎”二字,看起来特别精神。

新娘孙小莲上身是件粉色布拉吉。

同样别着红绸。

头发用头油梳得整整齐齐,别着枚塑料发卡,脚上穿着双黑皮鞋。

小张带着自己媳妇儿过来给方言他们打招呼。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