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只不过大家还是时不时的保持着警惕,注意车后面是否有什么跟踪者。

等车子驶入市区,水泥森林骤然密集。

车辆也多了起来。

确认没有被人跟上,他们都忍不住松了一口气。

弥敦道上,双层巴士喷着尾气穿梭在霓虹灯牌之下。

让方言想起很多港片的场景。

穿旗袍的文员与戴草帽的苦力在人行道上擦肩而过,凉茶铺的铜葫芦招牌下,伙计正用长柄木勺搅动着大瓦缸里的夏枯草。

方言说道:

“我发现这里的人比内地更养生,街上到处都是卖这种降火的汤汤水水的。”

后座的邓财说道:

“其实广州那边也差不多。”

抵达油麻地时,刚过两点半。

这里的街巷比尖沙咀矮了半头,老旧的唐楼挤挤挨挨,骑楼下的铁皮招牌被晒得发亮,“蛇王芬”的旗子在穿堂风里懒洋洋飘着。

整个地方都像是在蒸笼里似的,热得够呛。

乐苗将车找个庇荫的地方,停在一条窄巷口。

巷子里横七竖八晾着工装裤,几个赤膊的印度男人正蹲在墙根吃咖喱饭,抬头瞥了眼生人,又低头扒拉着搪瓷碗。

野生三哥!

方言和同行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70年代的香港,印度群体虽不是主流,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社群,主要从事三类工作:

第一种,也是让他们三哥名字经典流传的,就是警察与保安。

从英国殖民时期起,香江警队便有招募印度裔警员的传统俗称“红头阿三”,因头戴红色头巾得名,主要负责基层巡逻和维持秩序。

此外还有服务业从业者,集中在餐饮如咖喱屋、零售如香料店和人力车夫等行业,油麻地、尖沙咀等地的街边摊和小商铺常可见到印度裔经营者。

最后还有体力劳工,部分从事建筑、搬运等重体力工作,多聚居在九龙城、旺角等旧城区,形成小型社区。

不过这些人也是分了群体的,锡克教徒一般是警察和保安。

服务业的是旁遮普的人居多。

劳工更多是泰米尔人。

阶层划分的很清晰。

此外其实还有一种人是做生意的,是古吉拉特邦的商人,一般做的是纺织品贸易和香料。

“油麻地这么大,片场在什么地方?”一旁的邓财左顾右盼问道。

方言说道:

“找人打听一下吧!”

“我去。”李冲自告奋勇的说道。

众人见到他去找了个买凉茶的摊子,和人家问了几句后,又跑了回来。

“说是在庙街。”李冲说道。

乐苗说道:

“我知道,走吧,上车。”

车子重新发动,在油麻地狭窄的街巷里七拐八绕。

乐苗的手指敲了敲方向盘,忽然往左一打方向,车头扎进一条飘着咸鱼味的小巷。

转过街角,人声骤然鼎沸。

“到了!”乐苗说道。

众人这时候见到庙街的牌坊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红底金字的“灵签”“卜卦”招牌密密麻麻,像被风吹乱的扑克牌。

乐苗找了个空隙泊车,方言推开车门,立刻被裹挟进潮热的人潮。

这里的空气里混着香火、汗水和炒田螺的辣油味,路边的算命摊前,瞎子先生正用盲杖敲打铁皮凳,沙哑地唱着“姻缘线薄过纸,富贵命厚过墙”。

方言这时候也看到片场了,那是一个旧仓库,门口还有穿着内地服装的群演。

一看就知道在拍戏。

“走吧,过去看看。”方言招呼众人。

接着他们走到仓库,朝着里面看去,这里光线有些昏暗,碳精灯在人们头顶嗡嗡作响,照亮了临时搭建的“同仁堂”布景。

这会儿正在拍摄排队看病的戏。

让方言有些没想到的时候,他在这里居然看到了饰演自己的张国嵘。

他今年二十二岁,面容清俊,五官精致如雕刻,举手投足间既有青春洋溢的活力,又隐隐流露出超越年龄的优雅从容,如果不考虑票房号召力,倒是比狄龙更加适合饰演方言。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手持铁皮茶杯的年轻人走过来,问道:

“你哋系边个啊?(你们是谁啊?)”

方言用普通话答道:

“我是 david那边介绍过来的。”

中年人闻言手一抖,面露惊讶:“大老板!”

“嗯?”方言一头雾水。

对方连忙躬身,操着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解释道:

“上午那边打过电话,说大老板会亲自过来,二十多岁,穿名贵西装,讲内地话,生得好靓仔!身边还跟着保镖,一个长得就像是山一样。”

说完看了一眼王风。

然后对着方言笑得很谄媚的说道:

“肯定就系你啦!”

方言看着他一脸“贱样”,问道:

“你是谁?”

对方笑着说:

“嗨呀,我就系介里的片场负责银啦!我姓王,叫什么不重要,老板您直接叫我小王就可以啦!”

说罢他对着方言说道:

“本来以为老板不会过来,结果没想到您居然来了,我真系…受宠若惊啊!“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晚点还有加更。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