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那些肿块是标中之标,但是现在我们强攻只会把她那点残存的元气彻底打散。”
听到方言的分析,众人点了点头。
方言说道:
“所以,我认为当前第一要务是急扶脾肾之阳,强命门之火,重建营卫秩序,固护卫气。”
“只有把散乱的营卫稍稍归位,守住门,才能逐步清除内邪,也就是那些痰瘀肿块。”
“到时候命火得复,则寒气渐退,水湿才能化开。”
“阳气回生,卫气能固,她那闸不住的汗、守不住的精微才能慢慢收住。”
“打个比方,就像寒冬里的破屋子,眼下最要紧的不是忙着打扫灰尘,而是先修补好屋顶、点旺火炉。等屋里渐渐暖和起来,那些冻住的积水自然会解冻流走,灰尘也才好着手清扫。”
李正吉缓缓点头,他说道:
“没错。那具体治则?怎么用药?温阳救逆这块儿,我认识的人里,应该无人能出你其右了,你看该怎么弄?”
李正吉这么说倒是没错,方言用的破格救心汤最是出名,加上他平日里的附子也是用的比一般人要多得多,所以基本上方言应该是李正吉知道的人里面,这块的天板了。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方言确实也是当之无愧,他这会儿比李可李老都还要专业不少,相当于是后期完全体的李可李老再加个外挂,能不强就怪了。
而听到这个信息的其他人也是来了精神,他们可听说过当时方言用了二十个小时就把周兆琴救回来的事儿,虽然他手里的秘方应该看不到,但是绝对能看到类似的手段。
只要看到那就不亏了。
不光是何经纬和何东父子,除了金无病,所有人的眼神都亮了几分。
方言也当然知道周围的人想看谁,他说道:
“刚才那个患者水湿泛滥严重,需配伍利水化湿,同时营卫失和、正气大虚的问题需要兼顾,我的想法是:主方用四逆汤合真武汤加减,用四逆汤的底子,扶助命门真火,温脾散寒,再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健脾化湿,然后重用生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首诊不敢奢望肿块立刻消,旨在温阳固卫,让浮肿、汗出、畏寒、腹泻这些根本危机缓解,让营卫稍安,身体停止攻击自己”
说完他直接拿出纸笔开始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众人目光落在纸上,上面写着:
生附子 30g(先煎两小时),干姜 20g,炙甘草 15g,生黄芪 60g,人参 10g(另炖),白术 20g,茯苓 30g,生姜 3片,白芍 15g,龙骨 30g(先煎),牡蛎 30g(先煎),桂枝 10g。
接着方言说道:
“四逆汤打底,附子用 30g,先煎两小时去其毒性,专攻命门火衰,她这‘纯阴无阳’的状态,就像快熄灭的炉膛,必须用足量附子当‘劈柴’,才能重新燃起火星。干姜配甘草,温脾散寒,守中护胃,不让阳气发散太过。”
“真武汤的白术、茯苓、生姜、白芍也不能少,”他接着说,“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这两味是‘利水的泵’,把泛滥的水湿往下导;生姜助干姜温阳,还能宣散水气;白芍敛阴柔肝,防附子、干姜温燥伤阴,也兼顾她舌干唇燥的‘假燥’之象。”
“她汗出如开闸,卫气溃散得厉害,”方言道,“生黄芪 60g,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就像给漏风的窗户糊上纸,先把‘门’守住。再配桂枝 10g,调和营卫,让气血在表里间顺畅流转,不再散乱。”
“人参另炖,”他指了指人参的剂量,“她多次手术,元气大亏,人参得单独煎,取其纯补之力,补五脏之气,尤其补肺气,她说话气促,正是肺气不足的缘故,得让‘气’先托住身体。”
“最后看龙骨、牡蛎这两味先煎,重镇收敛,帮她把‘闸不住的汗、守不住的精微’收一收,同时潜阳安神,对付那‘虚阳浮越’的盗汗、烦躁,不让浮火再耗伤阴液。”
他撕下单子递给李正吉,说道:“回去就安排她住院,首诊先抓七剂,每天一剂,浓煎温服,附子先煎足两小时,喝的时候加少许红,助药力下行。”
“喝完复诊,若浮肿消了些、汗少了、手脚稍暖,再考虑加少量活血消癥的药,比如三棱、莪术,但现在绝不能用,免得伤了刚扶起来的阳气。”
李正吉仔细看了看方言的方子,这生附子对比方言之前的医案用的其实还不算重,他瞄了一眼方言身边的一群人,也没多问,只是点头道:
“好!”
这时候看到方子的众人表情各异,整个方子,核心就是大辛大热回阳救逆,配合健脾化湿,重中之重加上固护卫气、调和营卫,佐以涩精止汗。
但是让他们来开,也能开的出来。
感觉方言就没有把真本事拿出来似的。
但是大家也不能直接说。
一个个都憋的难受。
这时候方言已经让李正吉回去给患者安排入院了。
等到李正吉一走,方言这边就打算去院长办公室汇报了,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待会儿还得回去研究下大家送的礼物。
不过就在方言要准备打发这些人的时候。
众回国的中医还是有人站出来,旁敲侧击的问道:
“方大夫……我还有个问题,那患者身上那些肿块儿,后续应该怎么治疗?怎么避免复发?”
方言回头发现,问问题的是陈麦克。
这位是几个人里面唯一一个系统性学习过西医的人,他来问这个问题倒是也正常。
不过方言也知道他想问什么。
方言也不拆穿,笑了笑,对着他说道:
“嗯,很好的问题,从我目前的理解来分析,患者身体各处反复出现的那些肿块,西医说是内分泌瘤合并schmidt综合症,是免疫系统乱打自己人。”
“用我们中医的眼光看,切了又长、再切再长,根本在于两点。”
方言竖起手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