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173章 这是打仗用的吧?心照不宣加快进度(二合一章)

众人齐声应下,声音像是要把房顶都掀起来似的。

虽然后世的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但是方言在这一刻,感觉到自己上辈子没有过的感觉,那就是中医的自信和使命感。

大家都认定这件事情是绝对能够让人铭记下来的,并且相信自己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虽然受到过冲击,但是情况还没有后世那么严重,现在众人是可以聚成一条绳的。

“八一献礼”期限,也让这么大个团队要在短期内完成古籍转化,这种紧迫性也就同时强化了集体荣誉感。

这种所有人盯着一个共同目标,还有制度保障护航,最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方言知道今天运气站在他这边。

这次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一步,其他人都还没有感觉,但是方言视角拔高后,是有这种感觉的。

……

接下来按照赵锡武副院长的要求,方言开始给众人分组。

方言将古籍研究拆解为三个大组,分别是:

古籍校勘组(辨文本真伪)、药理分析组(解药材特性)、临床适配组(定实用方剂),

然后每个大组的人挑选每个小组,明确各组需像广州教授们紧扣“战场速解”一样,聚焦南方热带病防治与部队丛林山地作战医疗两大目标。

方言要求延续就地取材的理念。

他打算复刻当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场景。

让所有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本事和能力,让这次修订版表现的更加细致。

这里都是专业人士,不少人还是从南方调到京城来的,对于南方各种山地丛林的情况,他们其实也是有印象和经验的。

这些印象和经验让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方言在各组间穿梭,刚解答完校勘组关于“番药”名称的疑问,又被药理组拉去看一份油印的《南洋草药毒性表》。

“方主任,你看这‘见血封喉’的记载,是不是和咱们的‘箭毒木’一致?”他刚点头,临床组那边又传来一阵激烈的讨论,原来是王绵之根据古籍改良的“行军防暑方”,在援外回来的医师这边证实在越南丛林用过,比西药降温持久。

方言走过去询问才知道,这次过来的人里面,居然还有之前在越南那边工作的医护人员。

当时是负责教授当地团队的,当然也从他们手里学了不少当地丛林的东西。

方言一听还有这种人才,赶忙就询问起来,现场还有没有类似经验的人。

这一问还真是问出来好几个。

这些都是在越南当地有过援助医疗经验的,不光是对当地的环境情况了解,还对那边的一些人情风貌,病症和对应的治疗手段也知道的很清楚。

在1978之前这边不仅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装备和工程部队支援,也持续派遣了多批医疗队。

这些人就是医疗队的人员之一。

方言感觉一下找到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说白他弄的这个玩意儿,就是用来应对越南山地丛林的情况。

现在方言组织着重的在这方面投入人手和精力。

在场的专家们也不是笨人,很快就意识到了方言在这块的反应。

有些人已经想到了最近猴子那边的情况。

只是现在还没听到任何风声,方言这么做很明显就是在做某种准备似的。

想起要做八一献礼,大家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方言在这边忙碌着。

角落里,陆东华老爷子没去凑热闹,只是坐在窗边翻看着林文峰捐赠的《侨乡药铺账册》,偶尔抬头看看忙碌的人群,嘴角噙着笑。

有年轻研究员过来请教“光绪年间南洋医师的用药习惯”,他立刻来了精神,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讲了出来,老爷子虽然医术不太行,但是家里的书可多了,要说一些关于地方方面的东西,他比一般年轻人还是要有经验的多,一段话听得人频频点头。

临近中午时,会议室里已经飘起淡淡的墨香和草药味。

校勘组初步整理出二十处与国内古籍不同的方剂记载,药理组标注出五种可替代热带药材的北方品种,临床组则拿出了第一版《热带病中医应急诊疗手册》初稿。

赵锡武看着黑板上不断更新的进度条,忽然想起方言说的当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天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当时还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此刻不用多说,现场每个人脸上的专注和眼里的光,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

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午饭时间,方言看了一下现场的氛围,好多人都还在认真的工作讨论,这个时候叫上大家一起吃饭,肯定会打断不少人的思路,于是方言考虑过后,对着赵锡武副院长说道:

“院长您看看,能不能让食堂的同志麻烦一下,把午饭送到咱们这里来,现场不少人工作热情还很高,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都不太想被打断思路。”

赵锡武顺着方言的目光扫过全场,只见校勘组的老专家们正围着一盏台灯比对字迹,药理组的人在拿着参考图反复讨论,临床组的黑板上已经画满了方剂配伍图,连中央保健组的几位老专家都凑在一起,对着古籍里的内容争论得面红耳赤。

“应该的,应该的!”老院长立刻点头,转身对助手吩咐: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