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众人再次鼓起掌来。
等到掌声结束,方言继续演讲,按照演讲计划,表达继续为军队提供医疗支持的意愿,推动成果在更多战区落地。
经过了刚才的铺垫,接下来的方言说的这些东西,大家很明显更加乐于接受了。
方言细分下的讲解,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
很快下面就有人在给方言打手势,让他注意时间。
方言见状看了一下手表,赶紧做最后总结。
最后方言说道:
“我们中医,不仅能出书、献良策!更能出人,上战场!不仅能建言献策,更能亲身参战,与战士们并肩!”
接着他鞠躬离席。
台下安静了一瞬间,然后远比开场时热烈百倍、如同无数炸雷同时引爆的掌声猛然爆裂开来!
这掌声不再是礼节性的致意,而是发自肺腑的激赏、认同、震撼与敬意汇聚成的惊涛骇浪,排山倒海,汹涌澎湃!
它们自每一个角落炸响,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声波,经久不息!
前排的其他首长们,包括总后勤部的几位主要领导,此刻都毫不吝啬地用力鼓掌,频频点头,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激赏与认可,目光如炬地锁定在方言身上。
这年轻人没有空谈理论,开篇就用的具体案例锚定价值,把中医功效换算成的战备数据,精准踩中了军队“一切为了打赢”的核心逻辑。
方言没有渲染悲情,却用细节,把中医人的奉献精神转化成了“军民同心”的情感共鸣,这种叙事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打动老兵。
让人赞赏的是,演讲既讲清了《南洋本草通诠》的战术价值,又给出了可落地的推进方案,没有虚话套话,全是能直接纳入作战保障体系的干货。
几位军官交换眼神时,默契地流露出对“集体主义”的认同。
方言三次强调“不是个人功劳”,把广州教授、华侨专家、年轻研究员一一提及,甚至主动放大广州团队的贡献。
这种不贪功、重协作的格局,恰好契合军队看重的团队精神。
最让高层动容的是其“转化能力”。
他基本上把古籍里的“瘴疠防治”变成战士能看懂的流程图,将华侨偏方升级为“三分钟速记口诀”,这种“把老祖宗智慧转化成战地生存力”的务实思维,让中医从“传统医学”变成了可直接纳入后勤体系的“战备资源”。
一本书的内容,被他讲解的非常清晰。
当方言说出“中医能上战场”时,前排军官们的掌声里,藏着对“新战力补充”的期待与认可。
简言之,这个年轻人用数据说话、用案例立论、用情感聚力,既展现了中医的实战价值,又透出与军队精神高度契合的担当。
他们也看的出来,这是一个懂战略、重执行、知敬畏的可塑之才,更是中医走向战备体系的最佳“摆渡人”。
当方言走下来,坐在台下的邓铁涛教授深吸一口气,准备起身走向主席台接替发言时,这片由上千名军人用掌声汇聚成的海洋仍在翻滚沸腾,势头丝毫未减。
这让邓铁涛第一次感觉到讲话有些压力了。
方言这年轻人的珠玉在前,让自己发挥起来有点恼火了。
“加油!”方言压低声对着邓铁涛说了一句。
邓铁涛点了点头。
接着方言落座,周围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黄教授,刘教授,司徒教授压低声对着他说道:
“把‘瘴疠防治’改成流程图,这招太高了!”
“我活了六十多年,头回见讲中医能让这群硬骨头军官红眼眶。”
“你没说那些阴阳五行,就说‘三分钟速记口诀’,就冲这点,比多少专家讲得都实在!”
方言笑着摆摆手,指了指台上,这会儿的邓铁涛已经要开始讲话了。
相较于方言讲话,邓铁涛就显得中规中矩了,像是讲课一样,是学院派的务实风格,聚焦实战做了一些阶段性的总结,比如岭南团队的专属经验,医疗队架构创新,最后升华命题,标准共建提案落实战地中医协作体系。
十分钟的讲解后,掌声再次响起。
只不过确实没有方言讲完那么激烈。
不过也达成了演讲目标了,因为方言二十分钟的铺垫后,邓铁涛不用费什么力气,讲出来的内容就自带说服力,刚才方言已经把他们捧得够高了。
说起来也就更好的让人接受了。
接下来中医专场顺利结束,然后继续往后面推进会议流程。
大会主持会议的领导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中医提议如医疗队派遣、书籍配发给予初步回应。
然后就是其他议程了,工作报告、防务分析,等到会议一直开到了上午十一点四十,领导宣布上午会议结束,所有人员统一去就餐,下午是各部门的具体表彰环节。
方言他们当然也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