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起废神丹(二合一章)
果然是有人在里面搞事情,方言就说怎幺可能一个说捐楼,第二个还是说捐楼,就算是真的这幺有钱,也不至于全都是同样的选择。
汪真林这老小子这幺做到底是打的什幺主意?
「我们这里从来都没有这个规矩,这个汪先生和我也没任何关系,你们不要听信流言。」方言对着患者的家属说道。
这几个患者家属脸上的笑容一下僵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年纪最大的那位还皱起了眉:
「汪先生说……说您是京城最好的中医,治好过好多疑难杂症,之前有个周先生就是捐了东西才排上号、看好病的。他还说您不喜欢张扬,这种心意得提前表,不然怕您没时间顾及……」
患者的妻子也赶紧补充:
「我们本来也没多想,就是怕我先生这病拖太久,汪先生又说得特别肯定,说这是行内规矩……」
方言听着,皱起眉头。
汪真林这招够阴的,一边用「捐东西」给患者家属洗脑,让他们觉得「不捐就治不好病」,一边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只当「好心传话」;要是自己真接了,就坐实了「收楼治病」的名头,要是不接,家属说不定还会觉得是自己「嫌弃不愿意治」,里外都不是人。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放缓语气跟家属解释:「你们别慌,也别信汪先生的话。我这儿治病,只看病情急缓、患者配合度,从来没有捐东西才能治的规矩。之前周先生那是他自己愿意为医院捐设备,想帮更多人看病,跟治病本身没关系,你们家这病,只要你们愿意配合,我肯定尽全力治,跟其他的都没关系。」
说着,他指了指费先生紧绷的身体:
「现在最要紧的是先给费先生通腑排毒,再想办法醒神,别把心思放在那些没用的事上。你们要是信我,就按我说的来,明天开始先灌肠、做雾化,我再开中药鼻饲;要是不信,你们也可以再找其他医生,没必要被别人的话牵着走。」
家属们这才松了口气,年纪最大的那位家属连忙摆手:
「信!我们肯定信您!是我们糊涂,听了外人的话瞎琢磨,您别往心里去。我们家这位就拜托您了,您让怎幺治,我们绝无二话!」
患者妻子也跟着点点头:「之前真是急糊涂了,只要能让他醒过来,我们什幺都愿意配合,再也不提那些有的没的了。」
方言拿起笔开始写医嘱:
「那行,我现在开灌肠和鼻饲的方子,护士会跟你们对接住院的事,稍微晚点先把肠通了,然后我去病房给他调理。」
方言说完,就开始写起了方子来。
方言用的是生大黄,枳壳,百合,滑石,茯苓,菖蒲,远志,知母,生地,竹叶,甘草这些药。
方子的核心思路是「先通后清再补」:先用生大黄、枳壳通肠腑排毒素,再用石菖蒲、远志开窍清心神,最后用知母、生地等滋阴补津液,这样既解决了「毒邪堵」的急症,又避免了「只攻不补」导致的津液进一步耗伤,同时通过利尿药辅助肾脏排毒。
不一会儿写好后,就交给了一旁的护士,让她带着患者一家人去办理住院手续,同时把这个药弄好先给费先生用鼻饲的方法喂下去。
这边的事儿搞定后,方言出门对着剩下的三个人说道:
「你们稍等一会儿,我去打个电话,几分钟就回来。」
剩下的三个病人以及家属当然也是没啥意见,答应下来就让方言去打电话去了,这楼上本来就安装了电话,用起来就是紧急通讯的,方言直接用电话先给廖主任那边打了过去。
电话刚接通就直奔主题:「廖主任,汪真林开始搞事了,刚才第二个患者家属说,是他撺掇着要捐东西治病,还造谣说周先生是靠捐设备才看好病的,这明显是想给我扣收礼治病的帽子。」
听筒那头的廖主任沉默了两秒,语气瞬间沉了下来:「这人果然没安好心!我这边刚收到津门老中医协会的初步反馈,说四十多年前确实有个叫汪真林的年轻人跟着走街串巷的郎中混,但没几个人记得他正经行医,反而有人提过他当年常跟一些东洋商人打交道,至于投靠日本人、在日占区开诊所的事,还在找老辈人核实。」
「还有那个约翰,天津那边也有消息,1953年前后确实有个美国商人叫约翰,主要做医疗器械进出口,至于和汪真林有没有关系就不知道了。」廖主任补充道。
「我们会尽快把他的底细查清,不然影响诊疗事小,要是让他借着侨商中医的名头接触到核心药方,麻烦就大了。」
「你那边不用太担心,我已经让高寒加派人手盯着他了,他今天没去医院,跟着其他侨商去逛颐和园了,一举一动都有人跟着。」廖主任的声音透着笃定,「另外,我会跟打个招呼,让人提醒其他侨商,别轻信汪真林的话,免得再有人被他误导。你那边先稳住诊疗,别让他的小动作打乱节奏,有新消息我第一时间告诉你。」
「好!」方言答应下来。
挂了电话,方言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警惕,汪真林的尾巴已经露出来了,现在就等调查结果落地,不管这小子想干啥,他肯定是没安好心。
方言揉了揉眉心,转身往诊室走,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低低的交谈声,是剩下的患者家属在议论刚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