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被老婆整疯的男人,你们还是别照顾了影响我名声(二合一章)
治疗风痱其实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里面就记载了:地黄饮子治喑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风痱已经确立了一定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除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地黄饮子,从汉代到清代,不少中医典籍都对风痱有详细记载,治疗思路也各有侧重,最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肉痿』『骨痿』的记载,虽然没直接用『风痱』之名,但描述的『肢体痿软、不能久立』『筋脉弛缓、不能收持』,其实就是风痱的早期症状。
到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一次明确提到『风痱』病名,还记载了『附子汤』『防风汤』等方剂。
宋代《圣济总录》把风痱分成『风邪偏盛』『气血亏虚』『痰瘀阻滞』三种证型。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针对『瘀血阻滞经络』型风痱,提出用『补阳还五汤』。
所以治疗眼前这位的病症,中医是有非常多的治疗方案。
其实如果这个病人在其他地方找中医治疗,应该都不用方言来弄,就可以把他的病看好。
方言这会儿已经拿起笔开起了方子来。
桂枝8g,附片8g,淡大云10g,巴戟天10g,远志6g,萸肉10g,石斛10g,天冬10g,五味子8g,生菖蒲10g,云苓10g,地龙10g。
这个方子是仿河间地黄饮子意。
河间地黄饮子原方主打「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针对「喑痱」也就是失语,肢体痿废;方言的调整修改后,减原方中的熟地、麦冬,主要是王先生以「寒湿痹阻」为主,熟地滋腻易碍湿、麦冬滋阴偏凉,替换为更侧重「温通」的桂枝、附片,避免「滋腻困湿」。
然后他加了地龙,原方无通经络药,王先生有「腿麻、经络堵」的症状,地龙能增强通络之力,让「补」与「通」结合更紧密;
最后保留核心配伍逻辑,茱萸、五味子、菖蒲、远志的配伍,延续了地黄饮子「补而不滞、通而不伤」的特点,既补肝肾又通经络,用的就是「先祛邪、再补正」的治疗思路。
方言把方子递到王先生面前,指尖在「附片」二字上轻轻点了点,语气比之前更郑重几分:
「先说几个注意事项,这方子加了附片,是温阳祛寒湿的关键,但它性子偏烈,有几个注意事项你一定要记牢。」
他伸出手指,一条一条说得清晰:
「第一,药煎好后得温服,不能放凉,凉了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刺激肠胃;而且喝药后两个小时内,别碰任何冷水、冰饮,连凉水果都不能吃,不然附片的温性会被抵消让寒湿在腰里更难散,严重点还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嘴唇发麻呼吸困难,严重可能会危及生命,一定切记。」
王先生听到里这里,连忙点头,助理在一旁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方言继续说:「第二,喝药后要是觉得身上微微发热、有点出汗,这是正常的,说明附片在起作用,把寒气往外排;但要是出汗太多,或者觉得心慌、口干得厉害,一定要马上停服,让护士联系我,咱们得调整药量。」
他看了眼王先生的西装外套,又补充道:「最近天气要是凉,早晚时间更是温度变化大,记得在腰上裹个薄棉护腰,别让腰再受凉,不然药刚把寒湿赶出去一点,又进来新的,等于白治。」
王先生认真点了点头:「方大夫您放心,这些我都记着,都会按您说的来,绝不会马虎。」方言笑着点头:「你配合得好,恢复起来会更快,要是寒湿散得快,附片的量就能慢慢减下来。」
接着他看了一眼手表说道:
「现在你们先去办理入院吧,药需要两个小时的样子才能熬好,到时候会有人给你们端过来的。」
「好,那我们去办理入院了。」王先生说完对着自己的助理打了个招呼。
接着二人就出去了,方言同时也把药方子给了护士,让她去中药房那边,上面已经写清楚煎药的注意事项了,只管让他们照着做就行了。
看书就上 101 看书网,①?①??????.???超赞 全手打无错站
接着方言这边把医案内容改好后,就轮到最后一个病人了。
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看起来表情淡漠,被方言叫进诊室后,眼神就没看过方言,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
方言只好对着他家里人询问到底是怎幺回事。
「精神分裂,西医诊断是精神分裂。」患者家属言简意赅的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听到这话,对着他们问道:
「具体点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