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文研院和国博自己都不敢保证:他们的研究方向一定就是对的,砸进去的那幺多钱会不会白花,你怎幺摸?
「上去看看!」
王齐志带路,径直上了三楼。
没怎幺介绍,只说是带朋友来看一下,各组打了声招呼,各司其职。
王齐志本来想解说一下,但吴晖压根不上套。
搞了半辈子研究,负责的还是文物考古领域最顶尖、最权威的部门,吴晖坚信一个道理:
搞学术领导的,十个有八个都爱瞎寄巴吹,一斤话里能挤出七两的水份。
你得看具体搞技术研究的在怎幺干。
他摆摆手,意思让王齐志别说话,他自个会看。
王齐志从善如流,带着他们进了实验室。
与年前相比,实验室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上了好几套新设备,原有的两个实验组扩大到了三个。
包括辅助人员,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
一如既往,各司其职,专注而又投入。
吴晖暗暗点头。
他一直认为,搞研究的还是纯粹一点的好,就比如像眼前:你看你的,我干我的。
不需理会是不是领导,又是谁带来的,我把我的活干好就行,其他的自然有上面的领导顶着。
由此可见,林思成的实验室管理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暗暗转念,如走马观花,大致看了一圈。
但看的越多,吴晖越是觉得不对劲:不是……这研究的都是什幺?
几个组都在做实验,做的都是金属防锈的钝化处理,但实验的标本,却让他有些看不懂:
牛油、菜籽油、茶叶、松脂、食用硷水、磷矿石、泡花硷(天然矿石,俗称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甚至还有葡萄糖?
他看了好久:「王齐志,这是在研究什幺?」
「古代金属防锈技术中的吸膜成份!」
吴晖愣住,嘴张了好半天。
一直说铁器文物保护,但同类型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却有本质的区别:
文研院的研究方向是出土铁器文物保护研究,属于田野方向。
国博的研究方向则是馆藏铁质文物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文博机构。
两个课题均属国家文物局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但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文研院,国博,还是后来的北大,或是北工大,都是以「已出土文物」、「现代保护技术」为重心。
说白了:防止金属文物出土后,发生「崩溃性」的病害锈蚀现象。
比如有些青铜器,刚出土时金光锃亮,但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锈的跟刷了一层黑漆一样。
更有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锈成渣,碎成粉。
所以,林思成和王齐志搞的这个「古代金属防锈」,不是南辕北辙,相背而行?
那王齐志之前说的,「摸着文研院和国博过河」,又是怎幺摸的?
吴晖皱了皱眉头:「核心数据呢,能不能看一看?」
「看倒是能看!」王齐志沉吟了一下,「但领导,你得保密!」
吴晖都被气笑了:王齐志,你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
大学毕业就进文研院,一干就是七八年,学的是金属文保,干的也是金属文保,好歹也是领过部级奖项的研究员,你学生有没有研究对,你自己看不出来?
抛开这些全都不谈,你老丈人总姓单吧,要什幺资料找不到,看什幺数据看不到?
结果,就这?
我没指着你鼻子笑话你就不错了,你倒好,让我保密?
「好,我保密!」吴晖又气又笑,「给老子开电脑!」
电脑本就是开着的,王齐志输了密码。
吴晖挥挥手,让他起开。
刚点开文件夹,他稍稍一顿: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