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邱阳听了笑道,「裴千户非我辈之人,自然不明就里。朝廷不是不用海运,而是海运弊端太多,运力也不能满足所需,这才废止的。」

「想当年,永乐皇帝的时候,遮洋船云集太仓,无边无际。五月开洋北行,到了直沽下卸,秋季又乘风回来。一次运粮八十万石,好一番盛世景象。可惜这等壮观举动,比起漕运的零打碎敲,根本不值一提。」

「那时的工部尚书宋礼曾经核算过,一艘千料海船,需要百人驾驶,只能运米一千石。如果把造千料海船的人工、物料折价,可以造二百料河船二十只。每只用运军二十名,可以运粮四百石。」

「你算算,这里面是多少的成本差距?」

「何况千料海船用的都是好木料,而二百料河船用的都是寻常木料。」

「偏偏海况复杂,极容易漂没。运河里两岸相闻,有什幺不周全的地方,也能及时相助。

「一个建造不易,还容易损坏。一个能够大批量建造,还不容易出现事故。」

「你说朝廷该怎幺选?」

一旁的康远也凑趣道,「除此之外,海运还有其他的弊病。」

「若是走海路,需要先将各地的粮食云集太仓,等到了直沽卸货,又需要再搬运粮食散往各地。这中间消耗的民力,不可胜数。永乐年间光是为了运那八十余万石的粮食,就动用了千料海船一千一百余艘,这里面的代价又怎幺估算?」

「但若是走漕运。江南各处可通水,粮食走水路入淮安。然后运军从淮安仓支粮,至济宁交收。然后另有运军从济宁仓支粮,再运往北京。如此多段运粮,用二百料船,不足五千艘。一次按运粮四十万石,往回只用五十余日。一年运粮四次,就足以运粮一百六十万石。」

「再者,漕粮在淮安和济宁汇集,运河又深入腹地,贯穿南北,足以支应覆盖许多卫所。」

「有这种种好处,海运拿什幺比?」

裴元听完,不由吃了一惊。

他还以为漕运改海是个很大胆的决定,没想到明朝漕运的兴起,正是因为海运被淘汰了。

裴元想想也觉得合理了。

那可是能组织出庞大舰队下西洋的永乐帝时代,怎幺可能会不重视海运?

海运被废弃,只能是因为海运大幅度落后于漕运。

也怪不得这个时代的人,喜欢把海船叫做遮洋船呢。

上千艘打着黄底红日旗的千料海船,停在太仓等待运粮,那茫茫无际的船身船帆,岂不就遮尽了大洋?

这在十五世纪,这样的大明是一种何等的强盛和压迫感。

可说到底,此一时彼一时也。

大明国力的膨胀,已经不能单纯用永乐时的情况来套用了。

商业的繁盛,正在一点点挤占漕运的空间。

裴元原本考虑的是,现在的大运河,明显有些负担过重了。

若是能增加海运一途,正好可以分流少许运力,也可以增加一些船舶需求。

要知道在运河上运送货物,可不是把船开进去就能随意往来的。

因为从南到北,高低水位不同,有时候需要有多道水闸擡水。

遇到水位高的地方,需要等攒够了足够的船只,然后关闸蓄水,积水足够了,才可以开闸放行。遇到水位低的地方,也需要等攒够了船只,才开闸放水,让船只前往下游。

当然,也有例外。

那就是运河上也有皇家绿色通道。

按照规定,凡是进贡的鲜品,只要船到了就立刻开放船闸,无须攒够船只。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