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按照祖制宦官不得干政!」
徐忠恩率先回应道。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不确定永宁帝是真心询问,还是在进行试探。
为了安全起见,果断的选择了保守回答。
拿出祖制,证明他安分守己,肯定不会有错。
其余一众宦官,也紧跟着附和。
管心里有什幺想法,大家都不想让皇帝觉得,自己是有野心之人。
对宦官来说,个人能力是其次,关键是忠诚必须保障。
「朕让你们说的,至于祖宗留下的规矩,早在先帝朝就被打破了。
今时不同于往日,朕觉得先帝说的不错,没有什幺祖宗规矩是一成不变的。
D
永宁帝挥手说道。
祖制一直都是百官制约皇帝的紧箍咒,想要逾越祖制,立即就会在朝野上下招来一片骂声。
能够顶住百官的压力,改变祖制的皇帝,那都不是一般人。
为了减轻政治压力,永宁帝果断选择了推出先帝顶缸。
反正破坏祖制的事,天元帝干的多了,百官的承受能力都被锻链了出来。
别说宦官干政,人家可是直接任命宦官担任辅政大臣,百官还是接受了。
相比之下,他只是私底下咨询一下宦官政务,两者完全没法比。
「陛下,奴婢觉得现在从朝堂,当以稳定为先。
北虏正在撤退中,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杀个回马枪。
南边的白莲教叛军,现在已经成了气候,平叛将成为朝廷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在局势稳定之前,朝堂上不宜大动干戈。」
徐忠恩神色凝重的说道。
这些都是真心话,现在的大虞朝经不起折腾。
或许朝中高层存在各种问题,但谁也无法保证,把他们搞下去,换上来的人能够干的更好。
这一点,在此前的人事调整中,就多次得到印证。
现在的内阁队伍,无论是威望,还是个人能力,都远不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
只不过涉及到皇权,大家默契的把这个问题,给遗忘掉了。
局势恶化到现在这一步,纵使永宁帝想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请回来,时间上也晚了。
因为前面的政治清算,饱受心理压力的几位辅臣大臣,已经相继去见了先帝。
现在活着的一共就三人,其中两个还是武将。
「如果不进行调整的话,他们能够收拾现在的烂摊子幺?」
永宁帝皱着眉头问道。
这个敏感的话题,一众宦官都不敢接。
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大虞朝,谁也不知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永宁朝内阁大员更换速度快,六部官员就像是走马灯。
一些官员到任后,连衙门的情况都没摸清楚,又迎来了人事调整。
皇帝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内阁身上。
为了迎合圣意,大家不得不做出改变。
官员们层层加码,很多好的政策,到了最后落实上都成了恶政。
「陛下,现在朝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叛,其次是北虏。
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军事。
朝中用兵能力最强的首推舞阳侯,其次是成国公和镇远侯,再次才是各地的边将。
想要尽快在军事上取得突破,为今之计只有打破常规,启用这些用兵能力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