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派出勤王大军的同时,各省官员也暗自厉兵秣马,不断扩编军队。
对大虞朝廷来说,辽东军叛乱持续的时间越长,帝国的威严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
当朝廷的威严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央朝廷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也会随之消失。
到时候纵使平定了叛乱,局势也无力回天。
“史大人放心,平叛之事本侯已经有了方略。
没有把主力放在徐州一线,那是为了诱敌深入。
北疆的边军已经南下,山东地区还有几万京营士卒牵制着敌军侧翼,朝廷在战略上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现在就等敌人露出破绽,给他们最后一击!”
李牧坦言道。
看似他什么都没做,实际上什么都干了。
能够调动的虞军,全部都调动了起来,正一步步把辽东叛军逼向绝境。
故意把他们往南边引,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辽东军吃了败仗后,投降北虏充当带路党。
从军事实力上来看,现在的鞑靼王国就是后金的加强版。
加上鬼方充当羽翼,能够动用的总兵力,足有数十万之多。
一旦和辽东叛军合流,就是一个大麻烦。
光他率领的这支勤王大军,肯定是不够用的。
哪怕加上边军和京营残部,也没有多少胜算。
想要赢得胜利,那就只能继续下血本,从都护府抽调更多的兵力参战。
如此规模的大战,南方朝廷的财力多半支撑不住,他这个三军统帅还要往里面搭钱、搭物资。
没有办法,热武器时代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
无论是大虞,还是安南都护府,都没有完成工业化。
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投入了运用,但原始的机床性能太差,用于民用产品生产还凑合。
军工业上领域,生产的许多零配件精度都不够,还需要人工进行二次打磨。
可以说当代最先进的武器,都是靠工匠用锤子敲出来的。
产能的问题好说,安南都护府有上百万产业工人,必要的时候都能转入军工生产。
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继续培养,反正大虞朝不缺人。
问题是这样的生产模式,需要钱粮作为支撑。
以往朝廷一年的军费开销,现在几个月就能打光。
倘若不能速战速决,那就陷入了战争泥潭中。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李牧才在大战开场前,就派出偏师去辽东给鞑靼人添堵。
不过这种算计,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能够崛起于微末,鞑靼高层绝不会是傻子。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肯定会采取应对措施.
逼急了的话,直接把沿海地区全部让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反正鞑靼王国一共就那么点儿人口,放弃了沿海地区,依旧能够生活下去。
倘若要深入内陆袭击,光几千骑兵就不够用了。
想要继续牵制鞑靼人,那就只能向辽东前线增兵。
战略战术上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军费开销,将急剧增加。
“侯爷,既然完成了战略合围,那么总攻什么时候开始啊?
辽东叛军在北方肆意妄为,大肆屠戮士绅,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在北方的根基就没了。”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问道。
辽东军作乱,士绅和勋贵都是受害者。
只是相对于士绅,勋贵们还有牵制边军将领的价值。
平常时期也就敲诈一些钱粮,很少直接举起屠刀。
原本充当地方稳定器的北方士绅,因为百姓大量流离失所,无法为施家提供稳定的钱粮。
甭管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征收钱粮。
百姓榨不出油水,那就轮到士绅们倒霉。
尤其是施家在徐州城下,被摆了一道后,彻底丧失了对士绅们的信任。
既然无法变成自己人,那就是敌人。
税款加征了一次又一次,完不成任务,就会迎来灭门之祸。
想要跑路南下,怎奈辽东军盯的太紧,嫡系族人根本走不了,只能咬牙硬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