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大背景下,跑去入侵安南都护府,分明就是活腻了。
纵使加上西夷人,众人也没放在心上。
「真的,假的,这重要幺?」
「汉水侯想要离开,我们还能拦着不成!」
史清尘放下手中的茶杯反问道。
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李牧现在离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倘若执掌几年朝政,到时候满朝文武都是他的党羽,江山是谁家的就很难说了。
哪怕李牧自己不想篡位,也架不住下面的人,要强推他上去。
真到了那一步,他们这些前朝引旧臣就尴尬了。
究竟是为了一身清名殉国,还是为了荣华富贵充当「贰臣」,实在是太考验人性。
「陛下的登基仪式,应该开始了吧?」
站在甲板上,跳望了一眼远方初升的日头,李牧开口询问道。
「侯爷,按照常规流程,登基大典将持续七天。
主要包括对先帝的丧葬安排、百官劝进、祭告天地宗庙、正式登基仪式。
新君年幼,一应流程应该会简化不少,待成年亲政时再举行大祭。」
兰林杰当即回答道。
为了彰显皇权的神圣性,历朝历代在新君登基大典上,都设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都是皇帝亲自主持。
新君是孩童,让他主持祭祀仪式,谁都不能放心。
万一某一个节点,搞错了礼仪流程,闹出笑话来谁也担不起。
在这种背景下,就只能让朝中大臣代为主持,等新君成年亲政后重新来一遍。
李牧在南京的话,这些都是他的活儿。
荣耀是荣耀了,但累也是真的累。
不去南京城,除了逐步和大虞切割外,也是他真不想干活。
新君和永宁帝不一样,甭管永宁帝多混帐,他这个汉水侯都是人家封的。
哪怕后面心怀忌惮,可终归没把事情做绝。
在天下人眼中,汉水侯这个爵位和永宁帝在政治上是强绑定的。
食君俸禄,就要忠君之事。
施家逼死了永宁帝,他立即出兵平叛,就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代。
效果非常明显,此次平叛大战,将他的声望推向了巅峰。
现在功成身退,也是他作为大虞勋贵,给帝国的最后交代。
功高震主成为既定事实,他主动退出朝堂,对各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后续就该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困难,逐步减少和朝廷的联系。
「嗯!」
「告诉我们在南京的人,等陛下登基大典完成后,就把本侯的辞呈递交上去。
另外再起草一份奏折,着重强调新君的教育问题,让内阁多请几位名师给陛下开蒙。
顺便提一提北疆的局势,让朝廷加强警惕,严防北虏趁火打劫。
各地勤王大军,直接就地解散,返回各省任职。
一应官职任命文书,派人催一催吏部,务必赶在勤王大军返回前落实。」
李牧语重心长的说道。
对南京内阁,他不抱有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