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楚天舒道:“不登王位也没事,你就先暂时干著,搞一套新的文武大臣出来。”

成辛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叔祖是要我们学大唐的贵公之制。”

楚天舒疑惑道:“贵公之制?”

“正是。”

成辛解释起来,“六十七年前,大唐有三镇兵变,各地蠢蠢欲动,遍地战火狼烟。”

“东来伯祖当时传闻,失陷雪原,等他归来之后,与各地忠臣良將联手,却也了一年多,才彻底平定叛乱,此番动乱,几乎重造大唐。”

“那之后,有诸大臣,提出贵在公心,说起先秦即有谚语,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良久议定,皇帝不得再因一己之私,轻废朝中三品及以上的大臣,不可风闻用事,轻易提拔,必因实绩而晋升。”

成辛说到这里,很是振奋。

“当年,我们原本也想在南詔施行此法,只是郑天长举反例,驳倒了我,如今想来,那时他已经包藏祸心。”

楚天舒好奇道:“他当时举的什么例子?”

“若要施行德政,眾臣议事,总不如一位明君独断,来得更快。”

成辛回忆过往,“况且,如今的大唐,实政大臣之中,非但有寒门中人在內,还有庶民之子,经文监武塾,层层筛选,倚仗功勋,躋身其中……”

这些大臣各有偏私,內斗愈发频繁。

皇帝本身,也还保有对三品以下人事调度的部分权柄,也有自己想施行的政令。

要不是有海东来威慑,只允许他们议论,不许大举动武,只怕大唐又要出乱子了。

郑天长当初举例到此,就笑称,海东来此举,跟真皇帝节制眾臣,又有什么区別呢?

成辛因此被他说服,助他登上王位。

“你们这一百年,还真是高歌猛进啊。”

楚天舒神色有点微妙。

超级明君贤臣这套模板,確实是施政效率最快的,但也最容易出事。

大唐在这方面,就很有话说啊。

当年李隆基前半生,谁不说他是个明君,李林甫虽然名声不好,却也是出了名的政务能手。

再看后半生……说多了脏嘴。

曾经摊上过这种玩意儿,最重要的是,又遇上天下武道的变革。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