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罗恩点头,“我有两个建议,你要听一听吗?”
“当然。”那个官员瞬间来了精神。
“一个是英国,我认识某个教授,可以帮你搞定伦敦大部分地区的商科和艺术类学校。另外一个是德国,你随便选。”
“英国!”那个官员立马喊道,“就英国,至于学校.这需要回去和孩子商量一下。”
“行,有决定了告诉我。”罗恩点头。
“谢谢!谢谢!”官员喜不自胜。
要说印度人心目中最向往的国家,那还是大英啊。
搅屎棍殖民了印度两百年不假,但它的光环也深入人心。
没有英国,有没有今天统一的印度还两说。
它虽然是搅屎棍,却也难得把这一大缸屎搅拌的相对均匀。
英国留下的制度、教育、铁路等基建,全都成了印度的财富。
上层社会,也就是高种姓,受英国各方面影响最深。
印度如今相当一部分富豪都有英国永久居留权,或者在英国置办不动产。
印度的官员和富人也奉行精英教育,他们的孩子首选留学地就是英国。
罗恩的生意虽然没做到英国,却也有点关系。
当初做旅游咨询公司时,第一个客户史密斯教授,到现在还保持联络。
让他帮忙写个介绍信什么的问题不大,而且罗恩这样的超级富豪,想塞个人总归有办法的。
德国嘛,嗯,西门子的莱昂到现在还对人肉火车恋恋不忘。
罗恩和他可是有利益往来的,苏尔电器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就是用的西门子方案。
妥妥的大客户、甲方,安排个人留学,还不轻轻松松。
总之,mtnl官员的小麻烦,顺利解决。
这个年代想去国外留学并不简单,对官员来说也是一样。
外汇管制就卡掉很多人,此前的半封闭政策,也让印度的国际交流十分稀少。
大多数人出国留学都没有门路,那只是少数富人的待遇。
那个官员对罗恩的安排很满意,他也懂得投桃报李。
“苏尔先生,交互中心和基站的规划资料,我会派人送过去。如果你的人想来参观,我也会派专人接待,不限次数。”
“不错,大家都是为印度的通信事业努力,以后应该多交流。”
“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