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拿到入学名额,很多有权有势的人都去找到学校的老师,或校长,或董事。
他们积极的打电话、托关係,连哄带骗地试图说服校方,他们是一等一的良民。
有人甚至会让幼儿园那里写推荐信,接著再三托人、反覆恳求,才能解决入学问题。
罗恩从来没管过这些事,电话也打不到他这里来。
真正能联繫他的人,身份地位已经足够高,他们自己能搞定入学名额。
倒是如巴强这般,当面恳请的,还是第一次。
“没问题,我会给学校那里打电话的。”罗恩欣然应允。
“谢谢!我弟弟为了这件事忙活了很久。”巴强很高兴。
罗恩不在意的摆摆手,这算不得什么。怎么说他和巴强也算是老乡,这点忙自然不在话下。
是的,阿米特.巴强也是北方邦人,出生在阿拉巴哈德,位於东南部。
要不然罗恩当初也不会想著扒火车,去孟买献血了。
这个小插曲之后,巴强对电影的事明显热衷了许多。
他对於电影该如何影响观眾,有自己的见解。
“要牢牢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从头到尾跟著剧情走。”他想出演一部大男主式的新电影,一部突破性的、可引为范例的作品。
巴强有强烈的主角意识,希望自己是唯一的亮点,乔普拉的电影要展现他作为警官的“聪明!绝顶聪明!”
这位昔日的巨星还提议:“能不能让整个制度做电影里的反派?”
他继续表態道:“普通人是受误导的。”
巴强说他看过奥利弗.斯通执导的《刺杀甘迺迪》,这部电影顛覆了他的世界观。
在印度,政客也好、电影也罢,向百姓灌输的皆是谎言,不论百姓自认有多精明。
而如今大眾已经觉醒,开始意识到整个制度的腐坏才是他们之所以不幸的元凶。
所以现在正定胜邪、皆大欢喜的烂俗结局已不能让观眾满意。
巴强希望乔普拉拍出一部振聋发聵的电影,好让更多的人认清现状。
他想让男一號和男二號,那个警察和武装分子在剧末和解相拥时被同一颗子弹杀死。
“让我们为观眾留下一些真正值得思考的东西。”他建议道,“他们会在散场后继续坐在影院,揣测是谁开的枪,然后他们会说:该死的,是那万恶的制度的错!”
“审查委员会那边要怎么解释呢?”,乔普拉不自然的捋了捋额前稀疏的头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