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到了现代的新德里,这个词又变得委婉了,叫做“农舍”。

这里当然没什么农作物,在70年代根据规定,德里周边的土地是作为农业用途保留的。

但当时的德里精英开始夺取城市郊区的大片土地,来建造私人房产。

为了在名义上符合规定,哪怕事实上不符,他们把自己新房子叫做“农舍”。

这很重要,因为最早的很多“农舍”,恰恰就是那些制定法规的官僚和政治家建的。

他们行事必须非常正确,对他们来说,名字不合法就是其机构的冒犯。

那以后的几十年里,德里周边的“农舍”数量大增。

往往几经易手,时间足够长以后,之前抢占来的土地都获得了合法性。

不但如此,这些“农舍”还变成了来自城市、拥有广阔人脉的富豪们的生活象征。

只有在这样高级的地产上,令人咋舌的派对、汽车收藏、雕塑园和大摇大摆的澳洲野生动物才可能实现。

印地其他城市的都市精英都不像德里的精英这样,如此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安宁里。

这便是权力中心德里的气质。

这里的富人实际上是一群拥有典型的大会气质的人,他们永无休止的在数量众多的俱乐部和各种走廊里社交,钱也是这么挣来的。

但他们居然选择远离都市生活,这让人惊讶。

不像孟买或者纽约的富人,梦寐以求的是坐拥璀璨城市景观的公寓,俯瞰自己的财富之源。

德里的富人反而对上街、人行道上的熙攘喧嚣不感兴趣,尽管这些东西曾经是大城市的骄傲。

他们更喜欢醒来时看着空荡荡、修剪过的草坪,一路延伸到顶着铁丝网的围墙。

至于这些土地原来的主人,那些农民,他们以另一种生活方式出现在这里。

大量的穷人在这里的住宅或办公室做清洁工和保安,但无法住在这里。

“农舍”是有农人的,但主人不是他们。

本着入乡随俗的心态,罗恩在南郊也有自己的农舍。

阳光城太繁华,且多是高层公寓,少了些野趣。

他需要以德里主人的姿态,来迎接各方来客,绝不让自己显得那么不合群。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