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举孝廉的权力在郡守手中,只要稍稍松动,就可以用此权力去换取世家的人脉、豪强的厚谢。

其次,朝廷弘扬道德看上去是一件很正常之事,然而过犹不及,过分提倡道德,一方面容易催生虚伪,另一方面会制造层出不穷的极端行为。

假设表现出「孝」就可以得到朝廷褒扬、打通入仕之途,则一定有不孝之人在也会在人前表现得像个孝子,并在孝的标准上不断拔高,直至违背人之常情。

愚孝、伪孝,必然大行其道,坊间时有传说。

公孙弘默默记下,该进言上君对举孝廉制度加以规范了。

这也让公孙弘想到了入仕捷径,「公车上书」,他还记得,在元朔元年中,有三人通过这个方式,得到了陛下诏见。

主父偃、严安、徐乐。

主父偃不必多说,那个阳谋「推恩令」当千古流传,严安的上书内容,似是针对民间淫佚之风,劝谏陛下谨慎用兵和加强天子集权的,其立论没有什幺新奇的点。

倒是那徐乐。

提出了「土崩」和「瓦解」,认为「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这是古今同一的规律。

什幺是「土崩」,徐乐以秦末为例,陈胜既不是王公贵族之后,又没有乡闾贤德之称,既不像孔子、墨子那幺有学问,也不似陶朱、猗顿那幺有财富,然而这样一个人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这是因为他藉助了三个有利形势:民生困苦而君主不知体恤、百姓仇怨而朝廷不加重视、民间紊乱而政令不作调整,此之谓土崩之势。

公孙弘犹记得徐乐之文,「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

什幺是「瓦解」,徐乐以孝景帝时七国之乱为例,当时,吴、楚、齐、赵四地之诸侯王,以威严和财富驱使国中百姓,兴数十万之兵,然而不能夺尺寸之地,反而束手就擒、身死国灭,难道是因为他们的权势、财富、兵力比陈胜弱吗?

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孝文帝、孝景帝的德泽披于四方,百姓无不乐土重迁,不愿为诸侯王以身犯险,此之谓瓦解之势。

徐乐把底层百姓视为脚下实际依仗的土,而把上层贵族视为屋上之瓦,百姓安则国安。

这个想法,与上君今日之执政,有几分不谋而合,丞相府有举荐贤良的责任,而上君执政这幺多时日,丞相府却还无一人举荐,徐乐,不错。

公孙弘记下了这个名字。

见老相国神情恢复了松弛,王朝又道:「二,元朔元年夏,匈奴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雁门郡,杀掠吏民,围攻韩安国军。

秋,陛下派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反击匈奴,李息军无所斩获,卫青军斩首虏数千人。」

战事。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