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巴蜀之民很多为部落,其酋长率众反抗,又遭唐蒙用军法镇压,过程残酷反复,因此南夷道的开通迟迟都没有完成,反而在巴蜀两地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不安、仇恨。

直到元光五年,还不是大汉丞相的公孙弘和司马相如相继出使当地,巡视南夷道的进度,得知困难重重,难以开通后,司马相如顺势建议朝廷放弃南夷道,而改通西夷道。

所谓西夷道,是指蜀郡以西的邛、笮、冉駹等地,元光六年,司马相如以中郎将之身携使命重回蜀郡,继续征发巴蜀两郡百姓改筑西夷道。

为此,司马相如还写下《难蜀父老》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司马相如虚构了二十七个当地德高望重的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一起来造访自己,造访目的则是为了进谏,他们认为,天子对待夷狄,保持正常的外事联络即可,非要开通西南夷道,将其人纳入大汉,是一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事。

紧接着,司马相如对二十七名士绅统一劝说,便有了那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接着司马相如又虚构了二十七个士绅被感化,感恩戴德的场景。

司马相如的赋,想必没有人能质疑文采,但该文从字面上都在为天子劳民一事开解,充斥着对天子的谄媚。

刘彻在看到《难蜀父老》时,对司马相如的「非常之功」简直认可到了极致,英明天子的行为,本来就不是群氓众生所能理解的。

开通西南夷道,一控西南夷,二慑南越,这是盛世伟业。

当世百姓吃苦,受益的是后代黎民,这是成就「非常之功」的代价,作为大汉天子,刘彻认为是值得的,显然,在创造盛世中死去、吃苦受累的人却不那幺认为。

十数年间,巴蜀两郡死伤无数,也就是南巡路线中没有巴蜀之地,不然,期门郎再多都能打空了,巴蜀之民对大汉天子的仇恨,没有任何化解的可能。

付出了这幺多的代价,还被无数巴蜀之民憎恨诅咒,却换来了太子储君的武功盛德,呕血不落泪,已经是刘彻最后的倔强了。

大汉天子,永不落泪!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