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因为它打的是子母弹,也就是一颗大的主炮弹,配合着散子。

那留下的二分间隙,正好是用来填充这些散子的。

至于气密性,则是通过垫在后面的木马子和沙土提供的。

(木马子是药膛内部,用木头制成的挡片,能够在药膛装填火药完毕之后将其筑实,具有紧塞与闭气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药爆炸时的威力。)

这些内容,都是戚继光白纸黑字,写在《纪效新书·习法篇》里的。

而孙元化为什幺会这幺写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

他既没看过士卒们实际操作虎蹲炮,也没读过戚继光的兵书。

他所有的火炮知识,都来自于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籍和他自己的想像。

孙元化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党。

也不知道孙承宗看到这份「考察报告」时,脸上的表情到底该有多幺精彩。

总之,从那以后,孙承宗就基本没再用过孙元化这个人,只是给了他一个兵部司务的闲职。

职责是「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别掺和具体事务了,就在旁边好好看、好好学,啥时候真弄明白了,再出来说话。

而负责修城防、布置火器的工作,孙承宗都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总兵李秉诚。

并且孙承宗还不放心,又特意调来了工部职方司主事沈和顺天府通判杜应芳。

让他们带着孙元化,一起负责火器的战备工作,意图让他能在实践中学习。

按理说,这两位都是能人,孙元化总该能学到点真本事了吧?

可孙元化「不负众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个大脸,

天启三年,孙元化亲自负责督造的一批火炮终于完成,准备交付军队使用。

按照惯例,需要进行试射验收结果,在众目之下,连续试放了三门,就当场炸了三门。

巨大的爆炸声和飞溅的铁片,差点伤及围观的官员。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孙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还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孙元化给全体同僚们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没脸在辽东再待下去了。

于是,他只能向孙承宗请辞,

孙承宗得知此事,还特意安慰孙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这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在后来孙元化的个人传记《孙中丞》中,却被其后人巧妙地「修饰」了一番,变成了:

「天启三年阁部(孙承宗)受命专征,布置宁远,公谋议浸与不合,复求去。」

好一个颠倒黑白,硬生生把自己的责任,说成了与孙承宗「理念不合」,而后主动辞职,

这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扯淡。

你一个小小的兵部司务,哪来的资格跟蓟辽经略的帝师「理念不合」?

你配吗?

本以为孙元化的仕途,到此就该彻底画上句号了。

回家老老实实的翻译西洋书去,别再出来祸害国家,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荒诞和讽刺。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