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这帮精力旺盛无处发泄的丘八们,转头就把兰州城里的地痞、无赖、泼皮们给揪出来,结结实实地收拾了一顿。
美其名曰「为肃王殿下整顿治安」,倒也算是为兰州城里的治安,做了点微小的贡献。
对于兰州城里的鸡飞狗跳,江瀚自然是毫不知情。
他之所以率军往兰州的方向移动,纯粹是因为兰州位于甘肃镇与宁夏镇的交界之处,他方便在此地分兵。
仅此而已。
江瀚把麾下部队分成了两部,一部由邵勇带队,沿着边墙一路向西北行军,直插甘肃镇腹地;
另一部则由他亲自带队,沿着边墙向东北方向的宁夏镇疾驰。
江瀚的计划很简单:
顺着漫长的长城防线,招收那些驻守在最前线的墩军,扩充麾下兵力。
考虑到甘肃镇路途遥远,为了提高效率,邵勇此行带的都是骑兵。
江瀚还特意把军中甘肃籍的士兵都挑了出来,尽数拨给了邵勇。
这帮甘肃兵,是当初在吕梁山一战中,被俘虏的王世虎旧部。
他们熟悉乡土人情,由他们出面招降边兵,想必定能事半功倍。
王五,便是其中一员。
他是甘肃镇永昌卫河西堡的墩军,年纪不大,但军龄却很长。
十四岁那年,他便第一次拿起刀枪,跟着堡子里的老兵一起出塞跟鞑子抢水。
二十三岁那年,他当上了河西堡的总旗,手下管着四十多个弟兄。
他的前半辈子,都在河西堡那座破败的土城里,本想着趁着剿匪出去见见世面,建功立业,结果还没风光几个月,就稀里糊涂地当了俘虏。
好在,江大帅对他们不错。
王五后来还因为识字,再加上表现良好,被江瀚提拔为掌令。
这次听说大帅要去甘肃镇招兵,他便自告奋勇,想回去把堡子里的弟兄们都带出来。
王五此行没有带太多人,只领了一伍弟兄随行护卫。
这几人,也都是他的同乡,当初跟着他一起从河西堡里出来的弟兄。
一行人骑着快马,沿着边墙一路向西,直奔河西堡。
路上,王五抚摸着身上厚实的棉甲,腰间崭新的腰刀,心中感慨万千。
大帅曾笑言「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
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这副模样,算不算得上富贵。
也不知道,堡子里那些弟兄们,如今过得怎幺样了。
数日后,一座破败的墩堡,终于出现在了王五的视野之中。
那便是河西堡。
堡墙由黄土夯成,早已被风沙侵蚀得处处是豁口,墙头上的箭垛倒塌过半,看起来就像一个牙齿漏风、行将就木的老人。
之所以叫河西堡,是因为它坐落于一条名为「水磨川」的河流以西。
水磨川的上游,便是方圆数百里内最重要的水源地——昌宁湖。
而昌宁湖,也正是附近军堡所有苦难的根源。
王五抵达时,正值黄昏。
他看到一队墩军,拖着疲惫不堪的步伐,正从边墙的豁口处,蹒跚着回到堡子。
这队墩军几乎人人带伤,身上的袄子破烂不堪,看不清颜色。
几具冰冷的尸体,被随意地扔在马背上,随着马步一下下地颠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