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京师乱局,卢象升受命剿匪
十月深秋,蜀王朱至澍的求援奏章,终于穿越千山万水,送抵了京师。
可这封十万火急的奏报,却一头陷进了京师朝堂的泥潭里。
崇祯七年,温体仁踩着周延儒的「尸骸」如愿登顶,成了大明帝国名义上的二把手。
可这位首辅的心思,九成九都用在揣摩圣意和铲除异己上。
温体仁不久前才借御史高捷等人之手扳倒了周延儒,此刻又想故技重施,扳倒另一位和他不对付的内阁同僚吴宗达。
朝堂之上,党争的阴云密布,吵吵嚷嚷如同菜市口,哪有半分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烟?
就在这乌烟瘴气之中,户部尚书侯恂顶着巨大的压力,抛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略:
「启奏陛下!」
「川省糜烂,贼酋江瀚已成燎原之势,非雷霆手段不可平息!」
「臣请调五省总督洪承畴,率麾下秦军劲旅出汉中,兵发川北!」
「再请勋阳巡抚卢象升,整合湖广、河南精锐,溯江而上,强攻夔门!」
(请记住 读好书上 101 看书网,?????????s??.???超省心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两路大军共计十万,东西对进,必能犁庭扫穴,将江瀚贼众绞杀于蜀地!」
可侯恂的奏折呈上去没多久,整个朝堂就炸开了锅,到处都是反对之声。
十万大军?!
侯恂这厮身为户部尚书,难道不知道国库早已难以为继?
库房空得都能溜耗子了,哪来的钱粮凑够十万大军?!
陕西、河南、湖广,哪一处不是嗷嗷待哺?
大明财政早已千疮百孔,维持现有几处战场已是捉襟见肘,如果再开四川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
洪亨九在陕西三边正与蒙古察哈尔部对峙,卢建斗在湖广弹压流寇,尚左支右绌。
要是再抽走精兵入川,陕、豫、楚空虚,流寇蒙鞑势必复起,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再者,十万大军想要入川何其艰难?
如今马政废弛,就连对付中原那帮贼骑都力有不逮,哪来多余畜力入川进剿
现在的京师朝堂已经沦为了一个怪圈,每当问题出现时,没几个人能站出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可一旦真要有人提出方案的时候,质疑之声就从四面八方传了出来。
还好侯恂正值壮年,要是换个年长点的官员,说不定能被气得一病不起。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辽东的监军太监高起潜得知消息,给崇祯皇帝献上了一策。
「朝堂诸公心系国事,老奴感佩。」
「既然国库一时周转艰难,何不号召在京百官,捐出数月俸禄?」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这捐来的俸银购买战马,以充军需,岂不是臣子为君父分忧的忠义之举?」
高起潜的奏疏一出,整个京师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生怕皇帝把算盘打到自己头上。
就在这百马齐喑的时候,首辅温体仁却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政治妙用,率先站出来力挺此议。
「为国分忧,正是臣子本分!」
「臣温体仁,愿首捐俸禄三月,以为天下表率!」
「恳请陛下恩准,号召在京文武,共襄义举!」
金銮殿上,温体仁振臂一呼,把自己塑造成了忠君爱国的急先锋。
此话一出,周围的同僚看着温体仁牙根儿直痒痒:
「狗东西,就属你清高是吧?!」
「你当上了首辅当然不缺俸禄,咱们其他人怎幺办?」
可这正是温体仁想要的结果。
他率先响应号召,首先就是投皇帝所好。
朱由检最恨大臣奢靡,时常以节俭自诩。
温体仁这出捐俸大戏,简直是演到了皇帝心坎里,完美贴合了他心中「清廉忠臣」的模板。
再者,温体仁也需要找个由头,把自己摘出来。
眼下大明各地烽烟四起,民怨沸腾,他温首辅对此责无旁贷。
现在抛出「捐俸」这个冠冕堂皇的议题,瞬间就把朝野的炮火从「为何剿匪不利」引向了「到底捐不捐,该捐多少」上,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无能与失职。
而最后,他更是将捐俸一事与忠君爱国捆绑在了一起,借此打压异己。
谁要是不捐,或是捐少了,就是不忠不义之辈,自然要剔除朝堂。
比如工部右侍郎刘宗周,面对温体仁的无耻行径,实在看不过眼,愤然上疏痛斥:
「首辅沽名钓誉,此议乃剜肉补疮,绝非治国安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