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这门火炮可谓是威名赫赫。
虽然大明的铸炮技术是从西方引进的,但聪明灵巧的大明工匠们,早就在西方的铸炮技术之上,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而定辽大将军铜炮就是其中的桂冠。
此炮全长十二尺左右,重量更是高达两千五百公斤,有效射程更是远超同时期的西方火炮,约有八百步左右(1200米)。
打出来的炮弹重达12公斤,能轻易摧毁城墙上的任何目标,甚至能直接打穿城墙。
在铸造工艺上,大将军更是集齐了明末时期的所有先进技术,包括什幺分层模具、铜铁复合、
定向冷却等等。
只不过这种火炮要等到松锦之战后才会出现,距离现在还隔了八九年之远。
但好列也算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庄启荣一直在带队攻克这个难题。
拿着令旗的传令兵自中军小跑而出,抵达前排炮兵阵地时,辅兵和民壮们正牵着骡子,成箱的成箱的卸下火炮弹药。
「装药!压实!」
炮手们正紧张而有序地操作着,先把定量火药包塞入炮膛,随后用推杆压实,再填入沉重的实心铁弹。
待一切准备完毕,炮营的千总接过令旗,朝着身后的中军处挥旗示意。
随江瀚点头,中军处打出两道军旗,正式下令对成都城发起进攻,
在离护城河百步之外的阵地上,五十八门重炮沿着中心的红夷大炮一字排开,
「放!」
随着炮营指挥官一声令下,炮兵们点燃火门,侧身弯腰捂耳,一门门重炮由近及远,先后爆发出火光。
轰一一!
中心处的红夷大炮震得地动山摇,垫在下面的散土像是沸水一样炸开。
在漫天尘土和硝烟中,沉重的炮身带着车架,猛地向后一缩,炮弹在空中划出几道抛物线,狼狠地砸向了城头上的守军。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一颗颗七八斤重的实心铁弹带着风声,砸得城墙上的垛口溅了一地。
破碎的砖石如同暴雨般向后激射,躲在垛口后面拈弓搭箭的守军们猝不及防,直接被崩碎的夯土和城砖打在身上,顿时倒地不起。
更多炮弹越过垛口,直奔城墙上的守军而来。
其中一个倒霉蛋被沉重的铁弹直接命中胸膛,整个人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就像个被摔碎的西瓜一样四分五裂,鲜血和内脏溅了周围人一身。
面对如此凌厉的炮击,城头上的守军根本不敢擡头,只能哭爹喊娘地躲到远处。
见此情形,朱燮元立刻带着亲兵上前,堵在了守军的退路上:
「不准退!」
「给我还击,发炮还击!」
「你们一退,贼兵就要上前填河了!」
果不其然,当守军们被逼着前往炮位时,城头下的江瀚早已下达了第二道命令,填河平沟。
江瀚并不指望火炮能轰塌眼前的高大的城墙。
之所以率先放炮,主要就是为了掩护魔下的辅兵民壮上前,填平城外的护城河和壕沟。
成都城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承担着「拱卫藩王、控扼西南」的重任。
当初傅友德攻灭蜀夏政权后,朱元璋便下令让曹国公李文忠主持修建成都城,震西南土司。
李文忠在宋元城池的基础上,扩建了周回二十六里的宏伟城池。
其城墙采用砖石包砌的结构,高达三丈二尺,顶部宽两丈五尺,可容四马并行。
而这还不算完,成都城的外围防御更是不容小。
成都平原水系发达,而成都城更是依水而立,二江环抱。
「内江之水,环城南而下。外江之水,环城北而东,至灌锦桥南而合。」
这种自然格局,被当时筑城的工匠们巧妙地引为了护城河,横亘在江瀚大军面前。
「快!」
「给老子填平它!」
在炮火的掩护和督战队的咆哮声中,数千民兵扛着沙袋、草捆、甚至是门板,嘶吼着冲向护城河。
城头上的守军见势不妙,只能顶着贼兵炮弹,鼓足勇气探出身子向外放箭开炮。
护城河畔,不断有人中箭倒地,惨叫着跌入河中,鲜血瞬间染红了水面。
但后面的人却视而不见,只是把手上的沙袋草捆往头上一顶,强行冲到了护城河边。
「快!快填!」
「填好了老子就能直接登城,砍死守城的龟孙!」
随着一袋又一袋砂石被抛入河中,原本滔滔不绝的护城河开始渐渐阻塞。
见此情形,等候多时辅兵们扛着木板,立刻跟了上去,在河上填出了几条丈宽的通道,
「弟兄们,随我破城!」
随着先锋曹二的一声怒吼,数千选锋推着十余台攻城车和组装好的木慢云梯越过护城河,朝着不远处地城墙涌了上去。
城头上的守军见着贼兵袭来,连忙抄起手里的弓弩火,想要阻拦敌军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