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多职,容易疲于奔命,也容易出现疏漏。
而且巡按御史权力过大,集调查、弹劾、审判权于一身,容易滋生腐败,甚至成为党争的工具。
考虑到这些,江瀚才将其一分为三,调查权归属巡按御史、审核权归属稽勋司、公诉权归于审刑院。
这三个机构同属都察院,但又相互独立,它们的报告和结论可以互相印证,也可以互相质疑。
这样便能在监察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制约,防止有人一手遮天。
而对于都察院长官的人选,江瀚也早已经定下了,只是还没正式任命。
他打算让去年保宁府科举的案首吴熙、以及榜眼陈安这两位年轻才俊,分别担任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
主要负责牵头、搭建稽勋清吏司和审刑院的人员班子。
而大量扩招的巡按御史,江瀚则打算从今年的新科进士们中提拔。
让他们从基层监察官做起,也能锻炼锻炼自身能力。
可现在,贵州前线传来的消息,却打乱了江瀚的计划。
大量的州府县令职位空缺,等着人去上任治理。
监察体系固然重要,但若地方无人管理,立刻就会生乱,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没办法,现在只能把原本用于监察体系的储备人才,先挪到地方治理上。
而且,贵州这地方自古就是蛮荒之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放弃上任。
“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江瀚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召来了学部主事王承弼。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闱会试,他做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学部将审题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如今贵州新定,急需官吏,最重要的是选拔出一批能立即上任、处理实务的人才。
此外,他还让王承弼提前放出风声,并将策问题目向贵州治理、土司改流、边疆开发等方面靠拢。
以此来引导应试学子,思考如何治理新辟之地、安抚夷汉百姓、推广农耕教化等实务。
王承弼心领神会,当即点头应下:
“明白,臣这就去调整考纲和评议标准。”
安排完这一桩紧急事务后,江瀚靠在椅背上长舒了口气。
每日批阅大量奏章,处理军政要务,让他倍感疲倦。
江瀚不禁琢磨着,是不是该把内阁这类辅政制度,早点提上日程。
找几个能力出众、忠心可靠的大臣帮着处理日常政务,自己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即可。
否则长此以往,身体恐怕真吃不消。
但问题是,政权草创,人才匮乏,他只能事必躬亲,生怕出了差错。
想到这,江瀚不禁有些佩服老朱。
废除丞相后,老朱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的亲自处理海量奏章,简直跟铁打的一样。
前些日子,郑芝凤一行人从贵州前线返回了成都,还特地跑来向江瀚辞行,准备返回福建。
也不知道郑芝凤这一趟经历了什么,反正回来后,他的态度明显更亲切、更熟络了。
临行前,郑芝凤还拉着江瀚长谈了几天,又敲定了几项新的合作。
除了之前谈好的蜀锦、生丝、珍贵药材等,他竟然还提出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军械订单。
这倒是让江瀚有些纳闷了,广东佛山、澳门濠镜,有的是匠人和冶铁司。
郑家海上贸易网络发达,为何非要舍近求远,从地处内陆的四川采购军械?
不过,郑芝凤随口的一个提议,却让江瀚心中一动。
他隐约提及,要是江瀚日后能拿下广西,打进钦州,获得出海口,双方便可通过海运直接联系。
其效率,远比依靠长江水道、逆流而上要便捷得多。
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能避开沿途的官军或者流寇干扰。
江瀚倒是没拒绝,只是说等平定西南之后再做打算。
他琢磨着,海运便利,郑家海上势力庞大,或许可以将粮食从海外运来。
郑芝凤走后不久,高迎祥也前来告辞了。
闯军在四川休整了一两个月,基本已经恢复了元气,如今即将开春,正是出去打拼的好时机。
高迎祥不愿久居人下,所以打算重返中原,继续他的造反大业。
而对于江瀚主动提出的资助兵甲粮草,高迎祥则表现得十分谨慎,只象征性地接受了一小部分。
其余的,他则坚持按市价购买,账目清晰,丝毫不逾矩。
初入四川时,高迎祥还只是惊叹于江瀚治理一方的能力。
短短两年时间,不仅攻下了四川全境,而且还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高迎祥这帮常年流窜的起义军首领看来,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大家都是造反出身的,你江瀚打仗厉害可以理解,毕竟是老前辈了。
但这治理地方的能力,你又是从哪儿学来的?
在四川待得越久,高迎祥心中就越是惊惧。
江瀚治下政令通畅,深得民心,兵精粮足,俨然成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要是再让其经营几年,不知道又能拉出多少可战之兵。
高迎祥生怕自己麾下的兵将在四川惹是生非,从被江瀚找到借口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