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27章 又要搞折色制度?

纵观历朝历代,大明官员们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

由于太祖皇帝出身元末乱世,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吏的腐败,所以才定下了薄俸的基准,以约束各级官员。

老朱认为官员有田有禄,足以养家糊口,不应追求奢侈生活。

以洪武二十五年定例,正一品官员年俸1044石禄米、正七品 90石、从九品 60石。

这一基准参考了唐代“职田加禄米”、宋代“正俸加职钱”的下限,名义上基本能满足官员基本家用。

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名义上。

从永乐朝开始,朝廷开始推行“折色”制度,即将部分禄米,折算成其他物品或宝钞发放。

众所周知,永乐时期,是大明航海技术冠绝全球的时代。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从南洋、印度洋带回了巨量的胡椒、苏木、檀香等香料。

朝廷将这些香料折算给官员,一方面消化了库存,另一方面也节省了财政开支。

这么做,虽然朝廷节省了开支,但下面的官员们可就苦了。

香料的市场基本都在欧洲,大明对于香料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香料,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正常需求,导致香料价格暴跌。

官员们拿到香料后,无法像米、布那样,轻易能在市场上出售,更不能直接用于日常生活。

宝钞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已经形同废纸。

这就导致了官员们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一条鞭法改革、以及外部白银停止输入,大明的物价更是飞涨。

以一个正七品知县为例,名义上的年俸换算下来,不过几十两银子,而且还经常拖欠。

靠这点儿俸禄,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养活衙门里的吏员了。

知县号称百里侯,一方父母官,下面至少都养着百十来号基层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基本的政务通畅。

没有俸禄,但又要养活这么多人,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贪腐了。

许多原本尚有操守的官员,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想方设法捞取好处。

吏治腐败的种子,早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已经被种下了。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江瀚占据四川之后,一方面以铁血手段严厉打击贪腐,狠狠杀了一批贪官污吏;

而另一方面,他也初步上调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但也只是取消了折色制度,改为全额发放禄米。

自此,整个四川的官场风气才有所改观。

但文官们整体的收入,相比于武将群体,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毕竟身处乱世,江瀚也很清楚,只有麾下兵将才是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他向来是不吝赏赐。

对于一些原本拥有大量田产、商铺的官员家族来说,在江瀚推行“清丈田亩、均田分地”等政策后,财产早已大幅缩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龙安府的王家和薛家。

别看这两家的家主,现在都身居要职;但王家和薛家,当初可被江瀚折腾得够呛。

不仅家中浮财上交了大半,而且最为核心的土地资产也被统统收归官府所有。

虽然按政策,他们两家也分到了不少田地,但比起从前那种躺着收租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薛家和王家来说,现在的俸禄,其实也才堪堪够用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