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高迎祥缓缓抬起头,总算是开了口:
“时也命也。”
“罢了,看来‘设守屯粮,以立根基’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至于投奔四川,寄人篱下,也非我所愿。”
“或许……咱们还有一条路可走。”
“什么路?”
张献忠猛地转过头,急切地追问道。
高迎祥捋着下巴,回忆道:
“此前滁州一战已经证明,单靠咱们闯、献两部人马,在正面战场绝非精锐官军对手。”
“如果能再联合一股力量,或许便能打开局面。”
张献忠闻言站起身,狐疑地看着他:
“联合?还能联合谁?”
“老回回、闯塌天他们离得太远,革里眼、左金王那些人,更是实力不济,难以成事。”
“放眼望去,如今这湖广、河南地界上,也就你我两部有些战力.”
高迎则摇摇头,缓缓吐出了一个名字:
“去找罗汝才。”
张献忠闻言一怔,十分诧异:
“曹操?他不是一直在山西活动吗?”
“听说前段时间,他被洪承畴从吕梁山里撵了出来,狼狈而逃。”
高迎祥点点头,随即命人摊开舆图:
“不错,前些日子我接到河南传来的零星消息,说是罗汝才在山西,被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围剿,损失不小。”
“如今他已经逃窜到了郧西一带活动,离我们并不算太远。”
“曹操此人,狡黠多智,用兵灵活,虽败而不溃,麾下仍有一批可战之兵。”
“更重要的是,他如今新败,应该也急需寻找盟友,共抗官军,以图喘息和发展。”
张献忠盯着舆图,眼神闪烁,在心中不断权衡利弊。
联合罗汝才,听起来确实是个办法,“曹操”的名头和能力在义军中还是有些口碑的。
但问题是,眼下闯、献两部自己的物资都已经见底了,要是再加上罗汝才的兵马……
对此,高迎祥则早有打算:
“咱们三家,不必尽数合兵,那样目标太大,也容易耗尽粮草。”
“最好是分别占据几个区域,互为掎角之势。”
“我已经看好了,就往郧西—南阳—襄阳周边走。”
说着,高迎祥拿起炭笔,在舆图上轻轻勾勒出一个大致的三角形。
张献忠也紧跟着凑了过来,仔细查看。
“你看郧西一带,地处三省交界,群山连绵,正利于咱们隐蔽休整,补充兵员;”
“南阳是传统的产粮地,即便有灾,底子也比咱们厚,就食相对方便。”
“而且南阳往北就是伏牛山,同样是藏身的好地方;”
“襄阳更不用说了,乃是湖广的战略要地,水陆通衢,只要想办法打下来,就能控遏住这一大片地带。”
“我们三家人马,不固守一城一地,而是以此三角区为大致范围,相互呼应,流动作战。”
“官军来剿,咱们就避实击虚,转战他处。”
“此地为三省交界,官军兵力分散,各省巡抚、总兵难以协调,正利于我们施展拳脚!”
张献忠听着听着,眼睛也渐渐亮了起来。
这个计划,既满足了他不愿困守的意愿,又显得比盲目流窜更有章法。
尤其是“就食于敌、避实击虚”,这本是起义军的老本行,深合他意。
“格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