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世子诞生
崇祯十年十二月,成都。
时值深冬,朔风凛冽,长春宫外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前线打得火热,而王妃的产期也已经临近,成都城、乃至整个四川、贵州都在密切关注着汉王府的动静。
依照旧例,长春宫偏殿被改建成了月子房,火龙烧得无比旺盛,每一面窗户外都挂上了帷帐,力求避风保暖。
偏殿外还摆满了各种仪具,比如象征吉祥的美玉,企盼男丁的葫芦等。
更有各路神仙会聚于此,什幺送子观音,泰山娘娘、圣母玛利亚等等画像,主打一个众神保佑。
宫人们屏息静气,捧着热水、巾帕往来匆匆,显得气氛十分紧张。
江瀚站在殿外负手而立,里间偶尔传出的一两声痛呼,让他不自觉的皱紧了眉头。
自从二月王妃确诊有喜,这近十个月以来,整个后宫都在围着王妃转。
不仅有太医院最好的医官日夜轮值,饮食起居更是无比精细、谨慎。
而江瀚即便再忙,每天也必定会抽出时间,陪伴王妃谈心散步。
有家人在侧,也能冲淡不少案牍之苦。
可真到了临盆一刻,即便江瀚见过了大风大浪,也不禁暗自捏了一把汗。
在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下,妇人生产无异于在鬼门关前走一遭。
无论是高发的产后感染、难以纠正的胎位异常、可怕的产后大出血等等,都能轻易夺走产妇的性命。
而稳婆和大夫也多凭经验,缺乏系统性的产科知识。
所谓的催产汤药效力难控;一旦遇到什幺疑难杂症,几乎就是母子双亡的结局。
婴儿的夭折率同样也不小,脐风、窒息、早产并发症—每一关都如履薄冰。
因此,在整个孕期,江瀚都在竭尽所能的,用他所能想到的法子降低风险。
包括每天陪伴王妃散步谈心,避免产妇久坐久卧。
适度活动有助于维持孕妇体能,同时促进胎儿正位,减少生产风险。
在临盆前,江瀚多次强调,所有接生用的剪刀、巾帕等,必须反复用沸水蒸煮;
参与接生的稳婆,女官等,都要换上干净的衣袍,并用纱布包裹头发、遮住口鼻,力求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最后,他当然也是祭出了秘密武器器—产钳。
由冶铁司大匠精心打磨,试制的产钳已经提前交给稳婆和医官们熟悉操作,并成功化解了几起难产案例。
但这玩意儿毕竟有利有弊,虽然产钳能在危急关头挽救产妇和胎儿,但同样也会对两者造成不小的伤害。
对于产妇而言,可能会造成组织撕裂,引发大出血;
而对于胎儿而言,轻则造成身体挤压擦伤,重则颅骨骨折、颅内出血。
因此江瀚也下达了严令,不到万不得已,不准用产钳接生。
可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产房里的动静却越来越小。
王翌颖是头胎,怀胎十月虽养护得当,但胎儿体型似乎偏大,从破水至今,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时辰。
产程滞涩,王妃的体力与精神也在持续的剧痛中迅速消耗殆尽,呼声断断续续,越来越虚弱。
产房内,稳婆焦急的声音不时传出,更让江瀚焦躁无比。
「娘娘,用力啊!」
「看见头了,再使把劲!」
一旁的女官们捧着参汤,不时喂给王妃吊住元气。
江瀚在殿外焦急地来回跛步,看着一旁的太医张继源,语气有些不善:
「怎幺回事?」
「你不是说胎位正,切恙吗?」
张继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
「回——回王上,娘娘的胎位确实是正的。「
「只是首胎未经人事,而胎儿也似乎颇为健壮,所以才艰难了一些。「
「此乃初产遇肥胎,亦是常见现象,只能靠娘娘自己—「
江瀚见他战战兢兢,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态,于是摆了摆手:
「算了,孤也是一时心急,起来吧。」
「去里间吩咐,实在不行就上产钳,别再拖了!」
张继源闻言已经,连滚带爬的上前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