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淮十分清楚今日太子召他入宫讲学的缘由。
他对此并无牴触之心,虽说目前朝中局势不明朗,太子未必能走到最后,而且他已经做好尽快寻求外放的打算,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刻意抗拒太子的青睐。
薛淮深知自己当下有多弱小,因此他在公主府侍卫江胜面前都力求与人为善,又怎会在太子面前犯浑?
今日他之所以要对太子宣讲这段史料,用意在于看一看对方的底色。
如今看来,太子并非庸庸碌碌之辈,但是仍旧无法脱离千年来君臣之道的桎梏。
故此薛淮平静地说道:「殿下觉得汉昭帝是否会意识到,霍光往后会成为无人能制的权臣?」
太子明白这个问题的深意,如果汉昭帝对霍光的野心毫无察觉,那幺他就是酿成恶果的根源,但是从汉昭帝的功绩和手腕来看,他年仅十四岁就能洞悉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并且举重若轻地平定的风波。
如汉昭帝这样的心智怎会想不到,在上官桀等人倒台之后,朝堂权柄必然会集中在霍光一人之手?
可他依旧这样做了。
太子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他轻声说道:「汉昭帝不得不这样做。」
「臣不明白。」
薛淮貌若不解,缓缓道:「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起初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位辅臣并未勾结燕王刘旦,他们只是在与霍光争权。汉昭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偏向霍光,这才导致另外两人渐起异心。他们无法取得昭帝的支持,只能另辟蹊径转而勾结燕王刘旦,只有刘旦登基称帝,他们才能彻底解决霍光及其羽翼。」
太子沉吟道:「薛侍读之意,倘若昭帝一开始选择重用上官桀和桑弘羊,让这二人相互制衡,或能避免霍光专权之祸?」
薛淮应道:「从后往前看,这样的选择似乎更合理一些,此二人的能力和势力不相上下,谁都无法轻易奈何对方,昭帝若是选择他们,或许能采取制衡之道,令他们相互牵制,要比霍光一家独大更合理一些。」
太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