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后续国产雷射雷达成本能降至一万左右,那幺就可以正式启动装车了。
这是其他任何一家投资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李一帆几人闻言,浑身更是一震。
「是,产能只是制约雷射雷达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机械式的雷射雷达依然不是很稳定,且零件成本高,寿命有限—
目前我们在尝试以半导体工艺制造振镜,来取代大电机和旋转部件,这幺一来能将机械式雷射雷达的量产成本大幅降低,做出更高性能的半固态雷射雷达。「
李一帆当即抛出他们下一步研发的目标。
这个研发路线他们酝酿已久。
若有充足资金支持,一年时间搞出样品也不是不可能。
「嗯,40线的雷射雷达垂直角解析度和点云密度毕竟有限,若是做到单颗128线以上的性能,对复杂场景与点云稀疏区域会更有准确率,实现城区智驾场景的把握会更大——」吴新宙开口道。
雷射雷达目前的问题还不单单是造价昂贵。
其实性能上也有明显短板,前途未下。
32线雷射雷达对超过100米外的行人和物体,反馈的点云数据相当稀疏。
近距离的小目标又容易被噪声算法排除,角解析度低的问题,对于相邻小目标通常会出现误识别。
「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不过百度那边也采购过一批velodyne公司的64线雷射雷达,但在Apollo方案中,相比32线并没取得突破性的效果。「李一帆接话道。
「海量的点云数据对算力的要求很高,即使将点云稀疏化再投影建图,融合摄像头、
毫米波多模态感知也是一大挑战,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况且非数据层融合过滤了太多信息——Apolo尚解决不了松散融合的维度差异,更别说应对复杂的城市场景。「
吴新宙微微摇头。
目前无人车上的这套东西,用一种抽象的形容。
就是「肢体」和「大脑」。
假如把算法比作大脑,算力比作脑容量,那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雷射雷达,就是肢体和眼睛。
现状就是大脑运转很迟钝目有巨大先天缺陷。
脑容量小如核桃。
眼晴和肢体传递过来的信息更是各管各的,繁杂无章,还需要过滤以及漏掉大部分信息,再塞进脑袋里处理。
要提升也是整体提升。
多方位发展,才能修出个人形来。
「对了,你和百度智驾核的这两班马都熟悉?」
雷射雷达是一方面。
许易很快就从李一帆的上一句话品出味儿来了。
他指的是Apolo团队上一批离职的,和这批还在岗的人马。
心里有点发痒啊。
星辰汽车目前的智驾班子刚刚成立,还欠缺大量核心精英。
而百度作为华夏智驾行业的黄埔军校,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说了,人家都是挥起金锄头从硅谷谷歌那些地方挖来的,甚至还为此成立了个「少帅计划」。
说精英都小觑了,很多在后世其他新能源车企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这机会不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