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翰林学士皆是震惊的望向李祺,他们万万想不到李祺竟然敢提起这个尖锐的问题。
理学汹涌发展了一百多年,这种缺陷他们当然知道,也曾怀疑,但是没人能够解决,最终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不曾得到天理,是因为格物心不诚,是因为天赋不足,是因为……」
总之有无数的理由,格物致知是没错的,毕竟圣人又怎幺可能错呢?
「朱子说,世间万物,皆有其理,格一物,就能得到一物的道理,诚然是至理名言!」
「自三皇五帝之时,便有先贤观星,以日月轨迹定阴阳之历,这便是格物之道,先贤格日月,于是得日月之理!」
「水往低处而流,此乃水之理也,亦是格物所得。」
「每格一物,便有一物的道理。」
「李师,方才您说格物不是增进道德,那格出的理又有什幺用处呢?」
「好问题。」
李祺环视堂中皆紧紧注视着他的众人,道:「格出日月之理,便可以精准的制定历法,以助农耕,这难道不是太平天下之道吗?
上古之时,大禹治水,疏通九州,岂不是应用了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吗?」
「若是天赋极高之人,还能够融会贯通。
意识到不仅仅水往低处而流,山石也总是从高处落到低处,天上的东西也总会落在地上,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实际上是同一个。」
「格物致知,所知晓的理愈多,就越接近道。
若是再能利用道理,去做成大禹治水、制定历法这样的功,以及拥有崇高的道德,那样的人便足以称之为圣人了。」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便是吾所探究出的,成圣之道!」
国子监中已经没什幺声音了,只有李祺的余音仿佛仍在梁间萦绕。
讲堂内,数百儒生如泥塑木雕般僵坐,几乎再不曾见交头接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