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北通科尔沁大草原,东通朝阳,东南通三万卫,南通喜峰口,西南通古北口。
这可都是直通北京的关隘!
这地方丢了,游牧骑兵就真的骑在脸上,随时可能会南下京城劫掠一番。
「你在说朕内迁大宁卫之事?」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后,径直拜倒,沉声道:「微臣忝为公主之子,陛下之甥,昔年由太祖皇帝所教养,于大明有血亲之深。」
朱棣一滞。
「陛下天纵,世之名将,有若神剑,斩蒙古,却辽东,斥安南,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陛下之锋,遍及四海,无物可当也。
臣请陛下再为大明铸一厚盾,以卫京畿、以护明龙、以安社稷。
大宁之重,九边第一,弃之,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断右臂、辽东断左臂。
辽东、蒙古诸部落已列于我大明门庭矣。
如今朵颜三卫服我中国,故尚不觉有异。
有朝一日,朵颜不能制敌,大宁为虏所据,则必为我中国膏肓之患,复大宁卫,势在必行。」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默,良久才缓缓问道:「你话里话外似乎对此番北征并不在意,所谏言的皆是些与北征无关之事。」
李显穆擡头诚然道:「陛下乃是不世出的名将,阿鲁台、本雅失里皆不过跳梁小丑,徒然有黄金家族之名,与成吉思汗时期的累累名将不可同日而语。
微臣若是担忧北征,岂非杞人忧天乎?
若陛下能千秋万世,永统大明,臣今日亦不会有此谏言,实在是陛下这等,上马打仗、下马治国的文武全才之君,少之又少。
唐朝太宗时威望四海,诸酋首入长安为贺,李世民可曾想过,仅仅十几年后,唐朝就有大非川之败,而后西域反复、突厥复国,乃至于契丹为乱!
微臣所言,非为陛下计,陛下不需臣谏言,但有豺狼,一刀而已,微臣实为后世之君谋计而已。」
一言既出,帐中涩然。
————
帝北征甚利,众皆欣然,独显穆忧之,帝乃问曰:「何忧之有?」
显穆乃陈大宁南迁不利事,叹曰:「陛下之利,乃陛下之锋为天下冠,制度实有害也,臣忧之后君不利也!」
帝赞曰:「君所言,乃谋万世之策也,朕当从之!」——《明史·李显穆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