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长,今日朝会上,一开始是议论衍圣公之事。」
李显穆长话短说,没提那些具体的交锋,只是简短的将几次争锋的议题讲述了一遍,这已经足以让一众妇孺惊叹,只觉得比话本故事还要精彩。
临安公主却轻抚着李显穆,感叹着,「我儿辛苦了,从豺狼堆里的活着出来,不容易啊。
按照你所说,这大朝会上的事儿,岂不是还没有结束,文庙的人选还不曾定下,还要再争锋一次谁入榜?」
「母亲真是敏锐,文庙人选还要再次厘定,这是件关乎大明社稷的大事,不亚于当初的元史大案,怕是还有的吵,儿子之后也要和友人商议一下。」
元史大案!
永乐朝就没有不知道元史大案的人,这桩大案最终彻底把蒙元否定,把《元史》改为了《宋末以来中国百年记史》,大明建立的道统就建立在这桩大案上。
在永乐朝,能和这件事相提并论的政治事件,唯有「靖难问独夫之罪」,这件事是大明帝位世系转移的法理。
而现在李显穆竟然说文庙之事不亚于这两件事,如何不让人震惊,纵然是处于深宅大院的妇人,也知道其事关重大。
「不过母亲不必担心,文庙人选的争辩,和今日不同,并没有什幺生死冲突。
三条规则就摆在那里,能入选的人,大致也都有个数,后边的几十人不急,儿子所关注的只是十哲人选。
父亲定然在其中占据有一席之地,到那日我李氏的声望将大为不同。
清流名门该有我李氏一族。」
堂中众人皆与有荣焉。
宋朝有无数缺点,但它对科举的极度重视,建立了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平民社会。
到明朝时期,贵族社会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种仅凭着一个姓氏,就能够在社会上天然获得政治权力的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在大明朝,世人只认官位,一品就是比二品牛,二品就是比三品强势,纵然是公爵,若身上没有官职,也不被人看得起。
譬如成国公府和英国公府,英国公府还算是后起之秀,可成国公府几乎查无此人,只依靠着天恩祖德,循序就班的担任着三大营中的职位。
李氏有了圣人后裔的名头,固然有天大的好处,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身处高位。
当初李祺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卓有声名,可因为没有太大权势,比如永乐年间不可同日而语,和如今的李显穆比起来,就更远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