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中众人皆纷然哄笑起来,似乎想到了那些道学家气急败坏的模样。
毕竟目前列出的十哲诸人中,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文天祥、李祺,这些人大多曾经身处中枢、主导过国家大政,在当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是三不朽齐备的人。
笑罢后,杨荣感慨道:「十哲不好选啊,如今所列出的都是古来儒门豪杰,还有什幺人能与之并列呢?」
李显穆却轻笑道:「谁说一定要将十哲列满呢?四圣不也在那里空着,先贤列不进去,谁能说以后没人能列在其中呢?」
他说这话,顿时让屋中众人心中咯噔了一下,而后不由自主的望向了李显穆。
杨荣非常想问李显穆一句,「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
但他还是克制住了,因为觉得不可能,李显穆虽然是心学领袖,但这种领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
李显穆入仕这十年来,从来都没有在学术上有何建树,甚至都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他更像是一个循吏、干吏般的人物。
就算文庙再打压道统,再重社稷,也不可能让李显穆进去,除非李显穆如同诸葛亮、文天祥那样殉国死难、死而后已。
但大明蒸蒸日上,天下无敌,普天之下,都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他必然是没这种机会了。
……
「师兄不必如此紧张,师叔对晚辈历来是很和蔼的。」
公主府中,坐着三个年轻人,都是二十几岁的年纪,其中两人和王艮长的很像,颇为憨厚,还有一个年轻人,大约二十七八岁,颇为清瘦,衣裳浆洗的有些白,干干净净,毫无一路风尘之气,但并不显破旧,挺直腰板坐着。
这便是王艮的两个儿子和在浙江收的真传弟子于谦,让他们在此时进京,是为了永乐十七年的秋闱,王艮特意让他们入学国子监,在顺天府参加考试。
五年时间过去,王艮自然也不再是当初心理之争时的区区一省学道,他先是升任正三品浙江按察使,三年期满后在去年又迁转正三品南京户部侍郎,下一步有可能是迁转从二品布政使,也有小概率可能是回京担任北京的六部侍郎。
这算是极其顺利的仕途之路,和李显穆在朝中是脱不开干系的。
大明如今升官分为两条路,一条是内阁大学士之路,不过如今杨士奇、杨荣等人依旧在内阁中,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怕是升不了官了,是皇帝要留给太子的班底。
而王艮则走上了另外一条干吏之路,这条路出任外州,最低是正七品知县,每三年一考核、一迁转,三千入州府做通判、而后入六部做郎中,再出外州府担任知州、知府,再入省中担任类似学道之类属官,三品以下就是这般迁转。
因为一入三品境界就完全不同,属于大明高级官员,死了之后能获得谥号,三品以上官职的升迁顺序是这样排序的——
北京七卿(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左都御史)>九卿其二(正三品通政使、正三品大理寺卿、正二品右都御史)≈正二品南京六部尚书>正三品北京六部侍郎>从二品布政使≈南京六部侍郎>正三品省按察使。
当然,现在又有了一个巡抚,巡抚≈侍郎,比布政使高,但又明显不如九卿,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李显穆上次去山东之外,还没有挂正二品衔的巡抚。
但因为巡抚还不是真正有品级的官职,而只是临时的差遣,所以不列在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