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在位虽然仅仅只有一年,但却废除了许多太祖太宗的政策,这便是其中原因,大明建立六十年,太祖当初定下的政策,许多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大明。
臣是太祖的外孙,幼时由太祖教养过数年,曾经问过太祖为何制定政策,所以对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最是清楚。」
这话太有说服力了,要知道,就连朱瞻基都没见过朱元璋,更别提由朱元璋亲自教养数年,如今天下之中,只有李显穆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
李显穆语气中带着慨然、紧紧盯着朱瞻基的眼神道:「如今大明所需要的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君王,要为后世的君王创建足以维持下一个五十年的制度,陛下您天资纵横,恰好于此时登基为皇,这是上天为您垂下青枝,让您建功立业啊。」
朱瞻基被李显穆鼓动的心中激荡,说出了此番对话第三次——「还请老师教我!」
「臣有些见解,请陛下静听。」
李显穆沉吟道:「其一,便是继承先帝的策略,将那些明显不符合当今的政策该废除废除。
其二,有些渐渐荒废的政策,要重新拾起来,比如朝廷对有功名的举人、进士、官员的免税额度,要考虑一下是否加强。」
朱瞻基突然开口打断,「老师,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是根据之前的养廉银所想到的,太祖皇帝给读书人免税的额度,就是因为俸禄不够。
既然现在可以直接发钱,那为何不再多发一些,而后将免税额度取消呢?
我知道在民间有不少读书人故意偷税漏税,当初老师下江南不就是解决这件事吗?」
「取消免税土地可以,但换成加钱却不行,陛下,在治国的过程中,有一条准则,叫做『非必要不支出』,如果不是一定要花钱,就不要花。」
李显穆肃然道:「如果要给官员以及读书人发这一笔补贴,势必会极大的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那这就有个问题了,朝廷想要交换的田税,真的能收上来吗?
如果收不上来,那朝廷就既亏了田税,又亏了这一笔补贴的钱,这就是双亏。」
朱瞻基一听就知道自己想的太简单了,收税哪里是那幺简单的,想想也知道绝对收不上足额的税,他打了个寒战,望向李显穆摇头道:「是学生想的太简单了,老师你按照你的想法继续说吧。」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改革。」
李显穆的神色彻底郑重起来,「陛下,臣知道当今许多大臣都畏惧改革。
但凡事不改不行,而且要时时去变,如果经常变,就可以一点点的改变,但如果一直不变,等到需要变的时候,便是挖心彻骨的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