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写的逻辑严密,找不出什幺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当作模板去使用,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不可能翻盘的铁案。
这正是李显穆要的东西。
他派于谦去,就是看重于谦做事严谨且极其有能力,果然于谦没有让他失望,给他交上来一份极其满意的答案。
又从头到尾详细的看了一遍后,李显穆带着这份东西入了华盖殿,去见皇帝。
这些时日的风风雨雨,李显穆自然是风暴中心的人物,皇帝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望着有些憔悴,但越是风雨狂急,君臣二人反而愈发心中平静。
正如李显穆之前和他说过的那句话——「他们越是反对,就越是说明我们做对了,剩下的只是坚持下去。」
「老师,今日入宫可是有要事?」
李显穆将手中的卷宗呈递上去,皇帝一边看,他一边讲,「去年臣注意到甘肃上报了干旱,朝廷按照往日赈灾,但是去年臣偶然从几个往西边行商的商人口中得知,甘肃近些年风调雨顺,并没有干旱发生。
顿时生出了疑虑,怀疑甘肃有人在故意假借赈灾之事贪污,过去甘肃由陕西布政司主管,但是又半独立,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陕西,对甘肃之事都不上心。
甘肃本地官员的权力很大,且流动性很弱,基本上都一直深耕在甘肃。
恰逢反贪司成立,臣便派了于谦前往甘肃,果不其然,甘肃官员在欺瞒朝廷,目的就是骗取朝廷的赈灾款,这件事从永乐年就开始了,前后换了两任布政使,都陷入其中,其中必然是大量官吏一起上下其手。
按照于谦所查出来的这些,无论是人数、钱粮、甚至比得上洪武年间的郭桓案了。」
郭桓案。
纵然是过去了数十年,依旧是让无数人为之胆寒的一桩大案。
朱瞻基紧紧皱着眉头,将手中的卷宗读完,他自然是极其愤怒,手背上青筋暴起,「老师,你打算怎幺做?」
他之所以这幺问,是因为之前皇陵贪腐案,他的态度有些暧昧,现在甘肃这件事,便不好出声。
太过于双标,对皇帝的声望,是一种折损。
李显穆自然明白,于是立刻说道:「臣今日来见陛下,是请陛下同意将此事交给臣来处理,赐予臣便宜行事之权,臣会召集诸臣商议,陛下只要批准即可。」
不让皇帝来处理,这样自然就没人能怪到皇帝的头上。
朱瞻基目中透出几分感激,「老师,只有你一直为朕着想啊,朕这就为老师下旨,辛苦老师了。」
李显穆微笑应声。
心中则满是欣喜,反贪司第一次面向天下人,就是这样的大案。
锦衣卫让人一听就风声鹤唳,就是因为洪武、永乐年间的一桩桩大案,用鲜血来铸就威名。
不做出点事来,永远都不会真的有人重视,就好像,再锋利的宝刀,若是一直藏在鞘中,也没人知晓锋锐。
锦衣卫如此!
反贪司亦然!
(本章完)